×
首頁
搜尋本站
簡介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計畫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如何深入大藏經?
EPUB數位佛典
贊助流通
最新法訊
佛教問答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抄》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菩薩行》
《唯識手冊》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 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空海大師全集》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戒定學
菩薩戒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佛典AI譯叢資料庫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選譯
巴利文大藏經
宗喀巴全集
龍欽饒絳全集
寧瑪十萬續
覺囊法匯
噶舉法匯
噶舉法匯-大寶伏藏
噶舉法匯-局麥彭全集
薩迦法匯
聯繫
王穆提官方網站
readmoo
google play
pchome 書店
kobo
pubu
amazon
apple books
網站導覽
搜索
首頁
簡介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計畫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如何深入大藏經?
EPUB數位佛典
贊助流通
最新法訊
佛教問答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抄》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菩薩行》
《唯識手冊》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 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空海大師全集》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戒定學
菩薩戒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佛典AI譯叢資料庫
大正新修大藏經現代漢語暨英文翻譯選
藏語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選譯
巴利文大藏經
宗喀巴全集
龍欽饒絳全集
寧瑪十萬續
覺囊法匯
噶舉法匯
噶舉法匯-大寶伏藏
噶舉法匯-局麥彭全集
薩迦法匯
聯繫
王穆提官方網站
readmoo
google play
pchome 書店
kobo
pubu
amazon
apple books
網站導覽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相見道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義?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十二 21
點擊數: 32401
文章索引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問:云何依此而立彼三?
問:然勝義諦略有四種?
問:唯識性略有二種?
問:上來二十五行頌,有二二別判義?
問: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
問:何謂大乘二種種姓?
問: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問:云何漸次悟入唯識?
問:十三住義?
問:言七地者義?
問:初資糧位,其相云何?
問︰何故順解脫分,分即是順,順決擇分,分體非順?
問︰《華嚴》第八〈十住品〉頌云︰「第四生貴真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法無所著,捨離生死出三界。」彼經第九又解十住初心菩薩,餘住亦爾。頌云︰「清淨妙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現。或處為眾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於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為眾生,示現入泥洹。」如何此文言「多住外門修菩薩行」?
問:初資糧位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否?
問︰《華嚴經》第九卷解十住菩薩中云︰「除滅諸煩惱,永盡無有餘,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云何此言未伏二取?
問:此二取言義?
問:煩惱障者義?
問:所知障者義?
問:若言法執,何藉惠俱?
問:何故五識無見、疑等?
問:所知障但與不善、無記二心相應,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
問:何故用此為所依也?
問:又何以知者?
問︰此既無記,四無記中,何無記攝?
問:此名無覆,望何人說?
問:若所知障有見、疑等,如何此種,契經說為無明住地?
問:既通見等,何故彼經唯說無明為所知障?
問:如煩惱種,立見一處、欲、色、有愛四住地名,豈彼更無慢、無明等?
問:二障見修所斷義?
問: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麤現行雖有伏者義?
問:資糧位亦是解行地攝義?
問:所修勝行,其相云何?
問:修勝行時,有三退屈義?
問: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問︰資益後果,己身之糧,唯初獨名資糧;加功而行求果,四善獨名加行。
問︰加功而行萬行,初位亦得此名;四善亦望大果,資糧亦通此四。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加行。
問:若爾,見道等亦應名資糧,果之資糧故。
問: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義?
問:四尋思者義?
問:四如實智義?
問︰何故諸法名、義各別尋求,名、義、自性及與差別即合觀也?
問: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義?
問: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義?
問: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義?
問:印順忍時,總立為忍義?
問: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義?
問:四加行位皆帶相故,未能證實義?
問:斷二縛位。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麤重縛亦未能斷,
問:四加行位所觀境義?
問:四加行位所依處義?
問︰何故不依中間入?
問:若爾,修道位應起未知當知根。
問:四加行位唯依欲界善趣身起義?
問︰若爾,如何彼地聖者亦離欲?
問:若爾,有佛法世發心,法滅後方成熟,久已修訖,得入現觀不?
問:四加行位亦是解行地攝義?
問:次通達位,其相云何?
問:然此見道略說有二?
問:真見道義?
問:相見道義?
問:相見道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義?
問:諸相見道依真假說義?
問:信現觀者?
問:戒現觀者?
問:現觀智諦現觀者?
問:現觀邊智諦現觀者?
問:究竟現觀者?
問:真相見道攝六現觀義?
問: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義?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
相關內容:
全部頁面
第 64 頁,共 74 頁
問:相見道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義?
答: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
第二、解十六心,有二︰初總次別。
此總也。
《對法》第九卷、五十五等,皆言此二是安立諦故。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唯《對法》中有此文也。
「所取」,謂諦理;「能取」,謂緣理之智。法忍、法智,緣諦理為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緣前智品,觀能取也。此唯別立無間、解脫,不總合說,故名「別立有十六心」。
《對法》云︰「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智品道,正智為境。」正與此同。
謂於苦諦,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
「二十八隨眠」者,欲界苦下十,上二界除嗔,各九。「苦」者,苦諦;「法」者,苦諦教;「智」者,加行道中緣苦法之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對法》第九廣解。忍言「智」者,以決斷故,惠即不然。雖忍、智無別,隨用標名。「苦法智」者,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苦類智忍」者,謂後聖法是此苦智之類,名苦類智。緣此之惠,名苦類智忍。「苦類智」,印可緣苦類之智,名苦類智。
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
法品緣如,類品緣智。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法忍,法真無間道見分;法智,法真解脫道見分;類忍,法無間之自證分;類智,法解脫之自證分。印前智故,差別立也。
又解︰法忍,法無間道;法智,法解脫道。此即總法。類忍,法無間、解脫之見分,雖緣智、緣如不同,見分是一,故合法也;類智,合法二道之自證分。
前解為本。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五十五說,觀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諦境,似法、類智生,是第二現觀位,乃至廣說。謂忍可欲樂智、現觀決定智,是現觀邊智諦現觀。《顯揚》十七說,法智、類智、四諦智,不由行差別,然隨所作,說其差別。真見道中,亦可義說有十六心。十六心既爾,三心亦然。今此約行差別說,故唯是相也。然彼文說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
《瑜伽》五十五說見道,《顯揚》說修道,不是相違。然五十五仍說,從見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從三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諦觀。非全出見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異,可細尋之。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現前界」者,謂下界,即欲界。現於欲界入見道,故上二界名「不現前」。
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
其現觀忍,法真見道無間道見分;現觀智,法真見道解脫道見分。不法自證分。以於前十六心後作此觀漸麤心,與前十六心差別觀故。
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欲界四諦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諦,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為觀心純熟,為有情說,令見道前亦作,得入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
上已辨行相見道,別修作故。
此廣布教道理。
即菩薩等,在見道等,不作此觀,但為布教,說其差別,所以須學,即是依彼假說也。
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
前相見道安立諦有二種十六心,今法於彼,名「二十六種」。
法彼二箇十六種止觀,二心別立。
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一。
五十八末說。
「忍智合」者,謂八忍合為四,俱忍類故;八智合為四,俱智品故。
或法忍、法智,八合為四,緣如為境,以類同故。
「品」者,品類義,故得為此解。
類忍、類智,八合為四,緣智為境,亦類同故。
此依惠別,俱定唯一。廣如彼抄說。
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釋九所以。
此非真、相二見道攝,不作此觀。然約布教,相見道攝。
但以十六心、三心等,《對法》、《顯揚》、《瑜伽》,如次皆有世第一無間等言,故今會云: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篇文章: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上一頁
下一篇文章: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