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九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相見道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義?

文章索引

 
問:相見道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義?
 
答: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
 
第二、解十六心,有二︰初總次別。
 
此總也。
 
《對法》第九卷、五十五等,皆言此二是安立諦故。
 
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唯《對法》中有此文也。
 
「所取」,謂諦理;「能取」,謂緣理之智。法忍、法智,緣諦理為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緣前智品,觀能取也。此唯別立無間、解脫,不總合說,故名「別立有十六心」。
 
《對法》云︰「法智品道,真如為境;類智品道,正智為境。」正與此同。
 
謂於苦諦,有四種心:
 
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
 
「二十八隨眠」者,欲界苦下十,上二界除嗔,各九。「苦」者,苦諦;「法」者,苦諦教;「智」者,加行道中緣苦法之智;「忍」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對法》第九廣解。忍言「智」者,以決斷故,惠即不然。雖忍、智無別,隨用標名。「苦法智」者,法謂苦如,能緣苦如之智,名苦法智。「苦類智忍」者,謂後聖法是此苦智之類,名苦類智。緣此之惠,名苦類智忍。「苦類智」,印可緣苦類之智,名苦類智。
 
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
 
法品緣如,類品緣智。
 
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法忍,法真無間道見分;法智,法真解脫道見分;類忍,法無間之自證分;類智,法解脫之自證分。印前智故,差別立也。
 
又解︰法忍,法無間道;法智,法解脫道。此即總法。類忍,法無間、解脫之見分,雖緣智、緣如不同,見分是一,故合法也;類智,合法二道之自證分。
 
前解為本。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五十五說,觀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諦境,似法、類智生,是第二現觀位,乃至廣說。謂忍可欲樂智、現觀決定智,是現觀邊智諦現觀。《顯揚》十七說,法智、類智、四諦智,不由行差別,然隨所作,說其差別。真見道中,亦可義說有十六心。十六心既爾,三心亦然。今此約行差別說,故唯是相也。然彼文說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
 
《瑜伽》五十五說見道,《顯揚》說修道,不是相違。然五十五仍說,從見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從三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諦觀。非全出見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異,可細尋之。
 
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
 
一、現觀忍;
 
二、現觀智。
 
「現前界」者,謂下界,即欲界。現於欲界入見道,故上二界名「不現前」。
 
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
 
其現觀忍,法真見道無間道見分;現觀智,法真見道解脫道見分。不法自證分。以於前十六心後作此觀漸麤心,與前十六心差別觀故。
 
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欲界四諦四十,上界各三十六諦,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為觀心純熟,為有情說,令見道前亦作,得入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
 
上已辨行相見道,別修作故。
 
此廣布教道理。
 
即菩薩等,在見道等,不作此觀,但為布教,說其差別,所以須學,即是依彼假說也。
 
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
 
前相見道安立諦有二種十六心,今法於彼,名「二十六種」。
 
法彼二箇十六種止觀,二心別立。
 
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一。
 
五十八末說。
 
「忍智合」者,謂八忍合為四,俱忍類故;八智合為四,俱智品故。
 
或法忍、法智,八合為四,緣如為境,以類同故。
 
「品」者,品類義,故得為此解。
 
類忍、類智,八合為四,緣智為境,亦類同故。
 
此依惠別,俱定唯一。廣如彼抄說。
 
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釋九所以。
 
此非真、相二見道攝,不作此觀。然約布教,相見道攝。
 
但以十六心、三心等,《對法》、《顯揚》、《瑜伽》,如次皆有世第一無間等言,故今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