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頁,共 26 頁
答:佛教講異生有情種性多類,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乘並不是建立在一個優越感之上,而是建立於異生凡夫隨彼意趣而逐自所求之菩提道。這個世間上,倘若唯有一乘,那麼,現見世俗人有眾多抉擇生活與生命價值之選擇,諸多人並不會同時選擇同一條路上去走,這就說明了正因為有諸多抉擇,人類才有其無限之可能性所追求。會有優越、自卑感,乃是異生凡夫我之執取,固有此我受傷、我受苦、我嫉妒等義。
局限於自我意識的幻覺之中,要觀察心、心所見、相分無自性,並不是僅閱讀經論,而是需要隨時作意觀察並且一一伏、捨、斷,我癡、我見等,皆為無意義。許多人裝睡的原因就在於醒來了,也無法改變自身業果,然而看似醒來了,實際上亦為處於眠夢之中,未覺此我能所緣法,皆為不實。
清辯菩薩對於異生與婆私弗多羅詢問「縛我脫我,更無有異體。由我之故,如解脫之我。」而作答「無餘涅槃一剎那時,人若有體,即是常過;人若無體,即是斷過。若言無餘涅槃彼剎那時,不可說人有體無體者,此則與我《中論》義同。」與護法菩薩言「又若涅槃體是有者,則有緣相而可了知應如色等不出生死,如說世尊,若求涅槃體實有者,不出生死。」其義皆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