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既是種子,何故名識?

文章索引

 
問:既是種子,何故名識?
 
答:此識為體,故立識名,種離本識,無別性故。
 
種子以識為體,故立識名,以種離本識,無別性故。
 
種子依本識自體分,亦即名種子識,與識不一異;若為相分,亦識所變,體即是識,非離識外別有體性。
 
故立識名。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有識非種,種非識故。
 
「種識二言,簡非種識」,謂有識非種,即現起諸識非內種子;有種非識,即外麥等非識自體分故。
 
又有識非種,小乘所說諸識;種非識者,僧佉所計自性是諸法因,彼體非識。
 
以有識非種,種非識故,不同此種,亦種亦識,故俱簡彼,立「種識」言。
 
又種識言,顯識中種,非持種識,後當說故。
 
此中所顯本識中種,非謂持種名為識種,第八識也。
 
以第八識後展轉力,現助緣攝,非因緣故。
 
或後第四句,當「彼彼分別生」中攝,故此中不說。
 
若獨言種,即濫麥等,自性等,若獨言識,即濫現行八識等,故雙言也。即解第一句下四字訖。
 
此識中種,餘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從生位轉至熟時,顯變種多,重言如是。
 
即解第二句頌也。謂前所明本識中種,由餘三緣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轉變。謂先未熟名生,如在牽引因位。從此轉變至熟時,如在生起因中為愛水潤,有轉易變熟之相,名為轉變。
 
以種子數眾多,皆有轉變生諸分別,故重言如是。
 
謂一切種,攝三熏習、共、不共等識種盡故。
 
言種多者,謂前一切種,即攝三熏習等識種盡故。
 
「共、不共等」,有受盡相等,如前第二卷解。
 
「三熏習」,如下第八卷自解。
 
展轉力者,謂八現識及彼相應相、見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上二句明種為因生分別,此句明現行為緣生分別,通三緣。
 
第三句中,且置「以」、「故」二字釋「展轉力」者,謂八現行識及八識相應心所。此即識等自證分及此所變相、見二分,并不相應及無為法,故復言「等」,以彼識等皆互有相助力故。謂由真如等故,或生邪見等分別,或生隨順言論分別等也。
 
即現識等,總名分別,虛妄分別為自性故。分別類多,故言彼彼。
 
顯所生果。
 
第四句且除「生」字,解餘四字。即現行識相、見分相應不相應,皆名分別。
 
以妄分別為自性故,皆不離識,故識為性。以自體、相、見等類眾多,故言彼彼。「彼彼」者,眾多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