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039《淨名玄論》疏文斷句 胡 吉藏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金陵沙門釋吉藏,陪從大尉公晉王至長安懸芙蓉曲水日嚴精舍,養器乖方。仍抱腳疾,恐旋南尚遠,而朝露非奢,每省慰喻之言,遊心調伏之旨。但藏青裳之歲,頂戴斯經;白首之年,翫味彌篤。願使經胎不失,歷劫逾明,因撰所聞,著茲玄論。昔僧叡、僧肇悟發天真,道融、道生神機秀拔,並加妙思,具析幽微,而意極清玄,辭窮麗藻;但斯經文約義富,意遠義深,略闡未彰,廣敷似現,故博採南北,捃拾古今,復撿經論,微加檀思,實有過半之功,庶免徒勞之弊。

 

敘其論意,略為三別:第一、名題;第二、宗旨;第三、敘會處。

第一、釋名題,有三:一、總釋名;二、眾經同異;三、別論此經。一、總釋名,有三:前、總序名;次、釋立名本門;後、釋本名門。前、總序名

說曰:夫法身元像,物感即形,至趣無言,而玄藉彌布,故知無像而無不像,無言而無不言。以無像而無不像故,住如幻智,遊戲五道;無言而無不言故,即張大教網,亙生死流。是知斯經人法雙舉,言其人者,所謂淨名,以淨德內充,嘉聲外滿,天下藉甚,故曰淨名。豈止降伏魔怨,制諸外道,五百聲聞自稱不敏,八千菩薩失對當時矣。

所言法者,謂不思議解脫。統其大歸,凡有三種:一、不思議境;二、不思議智;三、不思議教。由不思議境,發不思議智;以不思議智,呔不思議教。欲令受化之徒藉教通理,因理發智,故此三門,理無不攝。但門雖有三,義兼本跡。境之興智,謂不思議本也,教謂不思議跡也。要由境發智,然後應物施教,謂以本垂跡;藉教通理,謂以跡顯本。所言不思議者,謂內無功用,不假思量,外化幽微,物莫能測,故曰不思議也。解脫者,略有二:一、登法身之位,捨結業之形,謂果解脫;二者、道貫雙流,二慧常並,縱任自在,塵累不拘,謂因解脫也。

次、釋立名本,略開十門:一、教廣為三門;二、會三為二論不二門;三、會二為一門;四、泯一歸絕門;五、同異門;六、迷悟門;七、釋入門;八、攝法門;九、體用門;十、共說門。

一、教廣為三門,凡有十句:

一、維摩詰不思議解脫本者,謂不二法門。所以然者,由體不二之道,故有無二之智;由無二之智,故能適化無方。是以經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故知不二為眾聖之原。夫欲敘其末,要先尋其本,是以建篇論乎不二。

問曰:不二法門既為其本,請聞其要。

答曰:一道清淨,故名不二;真極可軌,所以云法;至妙虛通,故稱為門。蓋是總眾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淨名現病之本意,文殊問疾之所由。子欲聞之,今當略說。大論不二,凡有三品:一、眾人言於不二,未明不二無言,所謂下也。二、文殊雖明不二無言,而猶言於無言,所謂中也。三、淨名呔默,鑒不二無言,而能無言於無言,所謂上也。良以道超四句,故至聖以之沖默,不二為極,意在於斯。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

Google Play 圖書

Readmoo 讀墨

樂天kobo

 

 

推薦閱讀: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佛教禪定學》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