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038《金剛般若經義疏》疏文斷句 胡 吉藏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斯乃是三觀之虛明,一實之淵致。昔仙人苑內未燿此摩尼,今長者園中方灑茲甘露。良由小志先開,故早馳羊鹿;大心始發,方駕此白牛。斯乃正教之洪範,薩埵明訓。非雲非雨,德潤四生;非日非月,照明三界。統萬行,若滄海之納眾流;蕩紛異,若冬霜之凋百草。若具存梵本,應云跋闍羅般若波羅蜜修多羅,此土翻譯金剛智慧彼岸到經。明無累不摧,稱曰金剛;無境不照,目為般若;永勉彼此,名波羅蜜;經者,訓法常也。

 

金剛般若經義疏卷第一 胡吉藏法師撰

玄意十重:一、序說經意;二、明部儻多少;三、辨開合;四、明前後;五、辨經宗;六、辨經題;七、明傳譯;八、明應驗;九、章段;十、正釋文。

問:佛以種種因緣說摩訶般若,今有何等義故,演說是經?

答:摩訶般若廣為菩薩說菩薩行,此經為諸大人略說大法。如經云:「佛告須菩提:『此經為發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故。』」

問曰:云何為諸大人略說大法?

答曰:佛法無量,略說因果,則總攝一切。因者,所謂菩薩真實大願,真實大行。言大願者,如經:「菩薩住般若,心中欲遍度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而實無所度。」言大行者,如經:「菩薩不住於法而行布施等一切諸行,而無所行。」若不以般若心發願,則願不成願;若不以般若心修行,則行不成行。是故菩薩欲修願行,要須般若,是名因義。所言果者,菩薩以行無所得因故,得無所得果,無所得果即是如來實相法身,如經:「不可以諸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無為法身。」今欲為諸大人說此因果,故說是經。

復次,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真實分別利益功德,故說此經。如經云:「佛滅度後後五百歲,般若中能生一念淨信,外為諸佛護念,內得無邊功德,勝捨大千珍寶,亦勝捨恒沙身命。」

復次,為欲說第一義悉檀,故說是經。第一義悉檀者,所謂諸法實相,滅一切戲論,過一切言語,亦無所過,亦無所滅。譬如火炎,四不可觸的,無所依止。如經:「不可取,不可說。」謂不可取,心行斷;不可說,言語滅,即是第一義悉檀。

復次,以大悲心受請說法,故說是經。如《法華》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爾時,梵王稽首勸請,眾生根性為上中下,願開甘露門,為演說法。是以如來便趣鹿苑說乎四諦,乃至祇園演於般若。

問曰:昔鹿苑說四諦,可為梵王;今祇園演於般若,何闕受請?

答曰:梵王所請,非止小法,如來受請,本為大事。大事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是。復次,佛欲集諸法藥,癒難癒病,故說是經。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有二種病:一者、身病,謂老病死;二者、心病,謂貪瞋癡。自有生死已來,不得般若藥故,無人能治此病,佛以般若金剛摧破二病,故說是經。

復次,欲增諸菩薩念佛三昧,故說此經。一切眾生雖欲念佛,不識如來,多墮邪觀,如經:「以色見我,音聲求我,則墮邪道,不能見法身。」法身者,以正法為身,故秤法身。故《華嚴經》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正法性者,則是實相。斯經盛明實相,即是盛明法身,故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為斯觀者,名為正觀;異斯觀者,名為邪觀。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

Google Play 圖書

Readmoo 讀墨

樂天k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