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大正藏本《中論》卷第四: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依《藏要本》作: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清辯菩薩《般若燈論釋》卷第十四於此解釋為:「以是故,如論偈說: 從眾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但為假名字,亦是中道義。 釋曰:眼等諸體從緣起者,諸緣中眼等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非無,非異非一,非自非他,亦非俱非不俱。所有從緣起者,第一義中自體無起,依世諦故,有眼等起。我說此起空者,謂自體空故。如經偈言:「從緣不名生,生法無自體。若有屬緣者,是即名為空。世間出世間,但是假施設,其有解空者,名為不放逸。」如《楞伽經》說自體無起。體無起者,如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空。」若言從緣生者,亦是空之異名。何以故?因施設故,世間、出世間法並是世諦。所作如是,施設名字即是中道。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說:「云何名中道?謂離有起無起及有無等邊故,名為中道。所謂諸體無起無不起,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非空非不空。修中道者觀察之時,不見眼有體,不見眼無體,乃至色受想行識不見體,不見無體。」又如《寶積經》說:「佛告迦葉:『有是一邊,無是一邊,離二中間,則無色無受想行識。如是中道,名為得證實相方便。』」以是故,如論偈說: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如是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釋曰:此謂從緣所起物,譬如幻等丈夫,畢竟無體。
僧佉人言:如虛空等,不從緣生。從緣生法為出因者,於彼宗中一分之義,此義不成,是彼出因之過。
論者言:虛空之過,已如先說。大過咎者,今聚汝身,難可逃避。
.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卷第一:「如說偈: 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 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見。 雖空亦不斷,相續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說。」
安慧菩薩《大乘中觀釋論》卷第十一對此之解釋為:「如有頌言: 雖空亦不斷,生死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此法佛所說。 釋曰:此中應知若業與果合,界趣等分別無分位者,即波一性、異性皆不可說,所言空者,即是分別我空,以補特伽羅無有分位,此不可說,故名為空。有亦不常,又壞故名空,空亦不斷。又生死所起諸趣相續,種植先業三有隨生,此亦不常,煩惱業盡,不有名空,空亦不斷,亦非先世不起業因,是業不壞,有業有報方便因性,有如是法,是故世尊以無礙智方便宣說彼一切法。」
清辯菩薩《般若燈論釋》卷第十之說為:「故論偈言: 雖空而不斷,雖有而不常, 諸業不失法,此法佛所說。 釋曰:空者誰空?謂諸行空。如外道所分別有自性法者,無也。而業不斷者,有不失法在故。云何為有?有謂生死。生死者,謂諸行於種種趣流轉故,名為生死。云何不常?業有壞故。云何名不失法?謂佛於處處經中說,作此分別者應爾。以是故,如我先說業與果合為出因者,義非不成。」
. 東初老人《般若弘傳史要》提及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之傳承:「龍樹門下有提婆 Āryadeva、龍叫 Nāgāhvaya、龍智 Nāgabodhi、大釋迦友 Mahāsakyamitra、舍婆離 Savarei、尸迦婆 Singkhapa 等名德。提婆造《廣百論》,《百論》及《百論》本偈,展開師說,其傳法於羅睺羅跋陀羅 Rāhulabhadra,《百論》為三論之一,羅睺羅之徒,為賓伽羅 Piṅgalanetra(青目)作《中論》釋論,其徒為沙車王子須利耶蘇摩 Śuryasoma,須利耶跋陀 Śūryabhadra,即鳩摩羅什老師。在印度對抗龍樹、提婆等中觀空宗大乘學派,則有彌勒、無著等瑜伽有宗,彌勒製《金剛般若頌》,無著造彌勒《金剛般若釋論》及《順中論》,其徒世親 Vasubandhu 又造《金剛般若頌釋論》,其次清辨 Bhavya(或 Bhāvaviveka)造《般若燈論釋》。月稱 Candrakīrti,作《中論》註,安慧 Sthiramati 有《大乘中觀釋論》,並有依清辨《般若燈論》作根本論註者之佛護 Buddhapālita,為耽波羅人,西藏中觀釋論,多從佛護說。
. 日本大藏經:新撰三論(宗)源流系譜
(請見電子書:《中論研習》)
. 三枝 充悳「大智度論所収偈頌と中論頌」
(請見電子書:《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