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離合會釋者,離者,別也;合者,同也。
謂諸經論各各別說諸觀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識之差別義,非體異也。
一名有三十一類。
《花嚴》等中,遮境離識,名為唯心;
《辨中邊論》遮邊執路,名為中道;
《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法花經》中,明究竟運[1],名曰一乘。
此之四名,通能所觀、真俗境觀。
正智唯真,加行、後得,並通真俗。
若言證者,後得唯俗。
《法花》有說唯依果智[2],但說三車[3]在門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4]、机[5]案及門,不與乘名。
理亦不然。
聲聞、緣覺、不退菩薩乘此寶車直至道場,故通因位。
《勝鬘經》中,六法既為大乘故說,故通加行。
至乘章中,當具顯示。
《勝鬘經》中,
遮餘虛妄,名一實諦;
顯法根本,亦名一依;
由空為證,又是空性,亦名為空;
彰異出纏,顯攝佛德,佛從中出,名如來藏[6];
明體不染真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7];
功德自體,亦名法身[8];
《無垢稱經》遮理有差別,名不二法門;
《大慧經》中,表無起盡,亦名不生不滅[9];
《涅槃經》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10];
《楞伽經》中,表離言說,名不思議[11];
《瑜伽》等中,顯不可施設,名非安立[12];
《攝大乘》等,顯此遍常等,名圓成實[13];
《對法論》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14]。
此十三類名,唯所觀理,唯真智境。
恐文繁廣,略舉爾所,非更無也。
謂法界[15]、法性[16]、不虛妄性[17]、不變異性、平等性[18]、離生性[19]、法定[20]、法住[21]、法位[22]、真際[23]、虛空界[24]、無我[25]、勝義[26]、不思議界[27]等十四名,如《大般若》[28]廣釋。
合前三十一單名。
二名有四。
《瑜伽論》[29]中,施設[30]、非施設,淺深異故,名為安立[31]、非安立諦[32];
即《勝鬘經》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
《涅槃經》中,亦名勝義、世俗二諦;
此之三名,通能所觀,亦真亦俗,初中後智。
《攝大乘》等,顯所執無,名生法二無我[35],亦通能所觀,唯真非俗,通初中後智。
三名有四。
《解深密》等,顯一切法有無、事理、種類差別,名為三性[36];顯三俱無遍計所執,亦名三無性[37]。
此二唯所觀,亦通三智、真俗二境。
若言三性等觀者,唯能觀非所觀,通三智及真俗。
《瑜伽》等中,明離繫之方便,亦名三解脫門[38];表印深理,名三無生忍[39]。
唯能觀非所觀,唯本後二智,通真及俗。
四名有四。
菩薩地[40]中,明義總集,名四嗢拕南[41]:諸行無常[42],有漏皆苦[43],諸法無我[44],涅槃寂靜[45]。
《大智度論》顯宗差別,名四悉檀[46]:
一、世界悉檀;
二、第一義諦悉檀;
三、對治悉檀;
四、各各為人悉檀。
此上二門,通能所觀、真俗、三智。
諸論以初觀麤,亦名四尋思,唯能觀非所觀,唯加行智,非中後智,通真俗二。
諸論以後觀細,亦名四如實智,亦唯能觀非所觀,通三智,真俗所攝。
五名有一。
一、伏忍[49],在地前伏印故;
二、信忍[50],在初、二、三地,創得不壞信,相同世間類故;
三、順忍[51],在四、五、六地,順為出世行故;
四、無生忍[52],在七、八、九地,長時任運觀無相理故;
五、寂滅忍[53],在十地、佛地,因果位中,圓滿寂故。
唯能觀非所觀,初唯加行智,後可通餘智,皆通真俗。
或名六現觀[54]、七覺支[55]、八聖道[56]、九奢摩佗[57]、十無學法[58]、四念住[59]、四正斷[60]、四如意足[61]、五根[62]、五力[63]等,非菩薩正觀[64],故不別說。
如是一切,雖異名說,皆是此中唯識境智[65]差別名也。
第四、何識為觀者,
大眾部等,說六識有染,皆能離染;犢子部等,說五識非染,亦非離染,第六俱有;薩婆多等,六識有染,離染唯第六;於大乘中,古德或說七識修道、八識修道:皆非正義,不可依據。
若能觀識,因唯第六,《瑜伽》第一云能離欲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通真俗、三智,餘不能起行、總緣觀理趣入真故。
第七由他引,亦為此觀,通中後智。
佛果通八識,能為唯識觀,三智通真俗、理事二門,成事非真,唯觀俗識。
此解依論,理或有真,但真如識定非能觀。
若論所觀,八識皆通因果二位,真識[68]亦爾。
第五、顯類差別者,
其圓成真性識,若加行、後得觀,是共相非別相,以總緣遍法故;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別知故。
然體非共相,萬法不離此,理一無二故,亦可名共相。
諸經論云共相作意能斷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詮說,然諸法上各自有理,內各別證,不可言共。
其幻性依他識,或說因果體俱一識,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
或因果俱說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說:「謂本識及轉識。」
或唯因說三,《辨中邊》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69]
《三十唯識》云:「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70]
多異熟性,故偏說之。
阿陀那[71]名,理通果有。
或因果俱說三,謂心、意、識。
或唯果說四,《佛地經》等,說四智品[72]。
或因果俱說六,《勝鬘經》中說六識。
或因果俱說七,諸教說七心界[73]。
或因果俱說八,謂八識。
或因果合說九,《楞伽》第九頌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74]
依《無相論》[75]、《同性經》[76]中,若取真如為第九者,真俗合說故。
今取淨位第八本識以為第九,染淨本識各別說故。
《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77]。
此中既言無垢識與圓鏡智俱,第九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說,以為九也。
或因八果三識,《佛地》等云,前十五界唯有漏故。
或因八果七識,安慧論師云,末那唯染故。
或因果俱八識,如護法等正義所說。
依他識中,
或說有三,自證、見、相分,陳那[83]師;
[1] 校勘諸本皆為運,然應當「道」。如《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末: 「贊曰:此一頌勤。此通被甲、攝善二種,略無利樂有情精進。精進有五,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次起堅固勇悍方便名加行;次為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名無下;次能忍受寒熱等苦,於劣等善不生喜足,名無退;次能證入諸諦現觀等,欣求後後勝品功德,名無足。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初一名被甲,後四名攝善。此中合名勇猛精進。」
[2] 彼果智體 p0800攝論一卷二頁云: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 三車 ﹝出法華經﹞三車者,車即運載之義。喻三乘之人,各以所乘之法,運出三界,而至涅槃也。(三乘者,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羊車〕,羊車者,以羊挽車,故名羊車。喻聲聞之人,修四諦行,求出三界,但欲自度,不顧他人。如羊之奔逸,竟不回顧後群,故以羊車喻之。經云: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是也。(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鹿車〕,鹿車者,以鹿挽車,故名鹿車。喻緣覺之人,修十二因緣行,求出三界,而略有為他之心,如鹿之馳走,即能回顧後群,故以鹿車喻之。經云: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是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三、牛車〕,牛車者,以牛挽車,故名牛車。喻三藏教菩薩之人,修六度行,但欲度人出於三界,而不求自出,如牛之荷負,安耐一切普運,故以牛車喻之。經云: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是也。(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4] 裓 ㄍㄜˊ,衣服的前襟。唐·柳宗元〈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然後蔑衣裓之贈,委財施之會不顧矣。」來源:https://www.moedict.tw/%E8%A3%93
[5] 「機」的異體字。織布的器具。《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傳》:「其母投杼下機,踰牆而走。」唐·杜牧〈杜秋娘〉詩:「寒衣一匹素,夜借鄰人機。」來源:https://www.moedict.tw/%E6%A9%9F
[6] 如 一切有情是如來藏等 p0017佛地經論三卷十七頁云:又淨法界,若無差別一切種淨;則名一切如來法身。亦名如來真實體性。於一切時,常無變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續中,平等有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為引不定種姓有情,令心決定趣大乘故;就有如來種姓有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皆當作佛。如有說言:一切無常,一切皆苦;如是皆說少分一切;非全一切。若不爾者;便違所說五種種姓。諸佛功德應當有盡。無所度故。則違所說如來功德常無所盡。不應無益常住世間。本期度生,求佛果故。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7] 自性清淨心 謂吾人的心本來清淨,也就是心性本淨之意。此心又稱為如來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等。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8] 法身 p0757攝論三卷十四頁云:諸佛法身,以何為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轉依為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於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二、白法所成為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願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三、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空所顯相、是實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由業煩惱、非所為故;自在示現有為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為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現等覺故。此中有二頌。我執、不有故;於中無別依。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種姓異、非虛、圓滿、無初故;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四、常住為相。謂真如清淨相故;本願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五、不可思議為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喩能喩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二解 無性釋九卷五頁云:法性卽身,故名法身。或是諸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
三解 成唯識論十卷十四頁云: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又云:卽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四解 佛地經論七卷十二頁云:自性法者:卽是如來初自性身。體常不變,故名自性。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又云:又法身者:究竟轉依真如為相。一切佛法平等所依。能起一切自在作用。一切白法增上所顯。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微妙難測,滅諸分別,絕諸戲論。故契經言:諸佛法身、不應尋思,非尋思境;超過一切尋思戲論。又云:法身清淨真如為體。真如卽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不可說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處。
五解 如法身有何等相中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9] 不生不滅 此是「生滅」的相對詞,為常住之意,形容涅槃時,亦每以「不生不滅」以表示之。如《般若心經》形容法性,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世間一切存在,其「無實體」的特性(法性),即不生不滅。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10] 佛性(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1] 不思議(雜語)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慮在言議之外,謂之不思議。(不可思議)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2] 非安立 (術語)對於安立之稱。諦理有差別與名義之施設曰安立。無差別無名言曰非安立。真如之諦理。立此二門。唯識述記九末曰:「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義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3] 圓成實 p1240成唯識論八卷十八頁云: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虛謬。簡自共相虛空我等。無漏有為、離倒究竟,勝用周徧,亦得此名。然今頌中,說初非後。此卽於彼依他起上,常遠離前徧計所執、二空所顯真如為性。又云: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真性,名圓成實。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4] 真如(術語)梵音部多多他多Bhūtatathatā(此梵語出於金剛經之梵本,譯曰真如性),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唯識述記二本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探玄記八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論註下曰:「真如是諸法正體。」教行信證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雜阿含經二十一曰:「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得真如法。」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5] 法界(術語)梵名達磨駄都Dharmadhā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於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果。」止觀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同輔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資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行事鈔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又】界者,邊際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於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週徧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知法界外,更無復有法而為次第也。」四教儀集註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週徧法界,拔苦眾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約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勝鬘經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聖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記十八曰:「界有三義:一是因義,依生聖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淨法因故。又中邊論云:聖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上文云法界法性,並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是四種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儀集註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止觀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種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於因果之理之法相範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範圍者,故佛獨屹立於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經上曰:「於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聖,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6] 法性 p0755成唯識論二卷四頁云:是法真理,故名法性。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17] 不虛妄性 (術語)真實性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8] 平等性(術語)真如者,週徧於一切諸法而為平等,故名,平等性。往生論註上曰:「平等是諸法體相。」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19] 離生性 (術語)出離生死之正性也。即聖者之正性。俱舍論所謂正性離生是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0] 法定(術語)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決定在諸法之中,故名法定。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1] 法住(術語)法性十二名之一。真如之妙理,必在一切諸法中住,故名法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2] 法位(術語)真如之異名。真如為諸法安住之位,故名法位。法華經方便品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日經一曰:「佛法離法相,法住於法位。」宗鏡錄七曰:「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又僧位謂之法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3] 真際(術語)真言之邊際,即至極之義,空平等之真性也。仁王經上曰:「以諸法性即真實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同真際等法性。」維摩經阿閦品曰:「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楞嚴經一曰:「不能折伏娑毘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捨,當由不知真際所指。」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4] 虛空界(術語)謂眼所見之大空也。中阿含經三十六曰:「譬如月無垢,遊於虛空界。」智度論一曰:「虛空界無量諸佛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5] 無我(術語)梵語Anā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執有此,謂之人我,於法執有此,謂之法我,於自己執有此,謂之自我,於他執有此,謂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總為因緣生,亦無常一之我體,既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畢竟無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金剛經曰:「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十地經論一曰:「無我智有二種,我空法空。」大乘義章二曰:「法無性實,故曰無我。」同三曰:「苦非我體,故名為無我。」俱舍光記二十六曰:「違我見故非我。」又曰:「非自在故非我。」又曰:「即蘊自體非我故非我,如言即捨非人。」止觀七曰:「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眾生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從眾緣生,無有宰主,如宿空亭。」原人論曰:「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瞋癡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6] 勝義(術語)對於世間或世俗之語而有勝義之語,謂勝於世間世俗義之深妙理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7] 不思議界(術語)真如之異名也。以真如為絕思慮言議之法界故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8] 即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經名)常略稱為大般若。四處十六會之說,唐玄奘譯,六百卷。開元目錄一曰:「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唐高宗三藏聖教記。」(縮印揭於目錄之首,及十六會有各沙門玄別序)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十六會說,一萬三百三十一紙。大唐三藏玄奘於玉華寺譯。」Mahāprājñāpāramitā。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29] 瑜伽師地論(書名)梵名Yogāoāryabhāmi-śāstra,百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三乘之行人,謂為瑜伽師。瑜伽師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謂為瑜伽師地,瑜伽師之地也。此論明瑜伽師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者,第一五識身相應地乃至第十七無餘依地也。玄應音義二十二曰:「瑜伽,此譯云相應。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故名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故名行相應。果謂三乘聖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師地,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眾生,故名瑜伽師。師謂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舊經中言觀行人者也。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即十七地也。」佛去世後一千年中,無著菩薩自阿踰陀國講堂昇夜摩天受於彌勒菩薩,晝日為大眾宣說者。本論之著述如下:瑜伽論略纂十六卷,唐窺基撰。瑜伽論劫章頌一卷,唐窺基撰。瑜伽倫記四十八卷(或作二十四卷),唐遁倫集撰。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0] 施設(術語)安立之義,建立之義,發起之義。唯識述記三末曰:「言施設者,安立之異名。建立發起者,亦名施設。」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1] 即 安立諦 安立即施設差別的意思。亦即用語言、名相來區別種種事物。反之,無差別、離名言者為非安立。非安立乃超越相對的差別,不以語言、名相表示。據《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上,舉出安立四義,即:一、 安置,係於已存在之事理上,建立其存在之依據。二、施設,係廣以道理施設教法之理趣。三、開演,係對於未經闡說之事理加以新說,或將已有之舊說加以廣說者。四、可建,係對言亡慮絕之法性境界,以教理相稱,可通解此境界之語言表達者。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32] 非安立諦(術語)一曰非安立真如。諦者,真如之理誠實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又 非安立諦何緣顯示 p0719瑜伽六十四卷十五頁云:問:若安立諦,建立為諦;何因緣故;更復顯示非安立諦?答:若離非安立諦;二種解脫,不應道理。謂於相縛及麤重縛。所以者何?若有行於諸安立諦;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於諸相縛,不得解脫。於諸相縛不解脫故;於麤重縛,亦不解脫。若有行於非安立諦;不行於相。不行相故;於諸相縛,便得解脫。於諸相縛得解脫故;於麤重縛,亦得解脫。問:若卽由彼行有相心,於二種縛,解脫清淨;有何過失?答:若有極善定心,依第四靜慮順決擇分善法中轉,緣諸諦境,彼諸行者,於二種縛,應得解脫,究竟清淨。然不清淨。故不應理。又世間道出世間道二種差別,應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無相,有差別故;不應道理。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3] 即 能詮相 p0893瑜伽八十一卷五頁云:能詮相者:謂卽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卽是徧計所執自性相。此徧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徧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4] 即 所詮相 p0737瑜伽八十一卷五頁云: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5] 二無我(名數)一、人無我,自主自在之我為我。凡夫不了五蘊假合和之義,固執實有自主自在之人體,曰人我,今了五蘊假和合之義,達實無人體,曰人無我,是為小乘之觀道,以斷煩惱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無我,固執諸法有實體,有實用,曰法我,今了諸法因緣生之義,達實無自性,曰法無我,是為大乘菩薩之觀道,以斷所知障,而得菩薩者也。小乘唯悟人無我,菩薩則二無我皆悟。楞伽經一曰:「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6] 三性 1、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普徧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名徧計所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具備,然後乃生,名依他起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徧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名圓成實性。此中徧計為妄有,依他為假有,圓成為實有。
2、善性、惡性、無記性。善性是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益處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的一切善根是;惡性是於現世及來世對自他都有害處者,如貪等惡心及惡心所起的一切惡業是;無記性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之法。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
[37] 三無性(名數)楞伽經唯識論等所明。對遍等三性之有法而說相等三無性之空義:一、相無性,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緣生之事物,計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為遍計所執性。此遍計所執性之法,如認繩而浮蛇之相。其相非實有。故名相無性。二、生無性,一切諸法,不關於本來妄心,由因緣相和而生者,謂之依他起性。此依他起性之法為因緣生,因緣生無實性,恰如繩之因緣生,無繩之實體,故名為生無性。三、勝義無性,真如為圓為常,為一切有為法之實性,故謂之圓成實性。離此圓成實性,一切有無之諸相,名為勝義無性。勝義者,名於圓成實性。圓成實性為絕待之法,故不帶何等之相,如麻中無蛇與繩之相。即空真如也。又名相無性,無自然性,法無性。唯識論九曰:「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中略)稱三無性,謂即相生勝我無性。」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38] 三解脫門 p0195瑜伽二十八卷三頁云:復有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願解脫門。三、無相解脫門。云何建立三解脫門?謂所知境,略有二種。有、及非有。有、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於有為中,且說三界所繫五蘊。於無為中,且說涅槃。如是二種,有為無為,合說名有。若說於我,或說有情,命者、生者等;是名非有。於有為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於有為中,無祈願故;便於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於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於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為非有,見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是名建立三解脫門。
二解 顯揚二卷十六頁云:解脫門者:謂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願解脫門。空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於眾生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遍計性所執法中,此二遍計性,俱離無性;及彼所餘無我有性。於諸法中遍計性無。卽是無我性有。於諸法中無我性有,卽是遍計性無。卽於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別境。智者:謂緣彼境,如實了知。無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者:謂如前說。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卽於諸行中,眾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無我性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緣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三解 顯揚六卷六頁云:問:如經中說三解脫門。彼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故。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建立空解脫門。由依他起自性故;建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自性故;建立無相解脫門。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卷十二頁云:此三三摩地,亦名三解脫門。問:三摩地與解脫門有何差別?答:三摩地通有漏無漏。解脫門唯無漏。問:何故解脫門唯無漏耶?答:有漏有縛,為解脫門,不應理故。問:依何義立解脫門耶?為依入正性離生?為依盡漏?設爾;何失?若依入正性離生,立解脫門者;則應唯苦法智忍相應定,名解脫門。若依盡漏,立解脫門者;則應唯金剛喻定名解脫門。答:應作是說:俱依二義,立解脫門。然解脫門,總攝一切無漏定。謂一切聖道,皆名正性離生。得一切聖道時,皆名為入。斷諸漏時,皆名盡漏。四道俱定,皆有盡義。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現在前時,得空三摩地;名入正性離生。苦現觀無間,集現觀現在前時,得無願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集現觀無間,滅現觀現在前時,得無相三摩地;亦名入正性離生。餘位無間,起無漏定時,應知亦爾。見道位中,別起無漏三三摩地,別盡諸漏。修道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盡諸漏。無學位中,總起無漏三三摩地,總遮諸漏,亦名盡漏。是故三解脫門,總攝諸無漏定。問:何故名解脫門?答:涅槃,名解脫。依此三三摩地,能趣證解脫;故名解脫門。復次如排楯故,名解脫門。如闘戰時,先以排楯,防捍怨敵;後以利劍,斷怨家頭,令墮戰場;隨意所趣。如是行者,與煩惱怨敵共闘戰時,先以三解脫門,排楯防捍煩惱怨敵;後以無漏慧劍,斷煩惱成就性頭,令墮不成就性地;如本所願,趣向涅槃。如契經說:定、是正道,不定、是邪道。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是故無漏三三摩地,是解脫門。非有漏定。如彼廣說。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39] 三無生忍 「忍」是體悟、認識事理而心安的意思。三無生忍,是唯識宗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自性所立。無生忍為無生法忍的略稱。遠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稱為無生法;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稱為無生法忍。因菩薩觀諸法性空,入於見道初地,而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是為無生法忍。《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依、圓等三性,可得如下三種之無生忍:一、本性無生忍,謂菩薩觀遍計所執之體性都無。二、自然無生忍,謂菩薩觀依他起諸法皆為因緣所生。三、惑苦無生忍,又作煩惱苦垢無生忍。菩薩證知諸法之實性為真如法性,安住於無為,不與一切雜染相應,而本自寂靜。《成唯識論述記》卷九載:「顯揚云,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證三性時,得此三也。」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40] 菩薩地 p1127瑜伽釋十八頁云: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如是菩薩種姓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為菩薩地。
二解 如瑜伽三十五卷至五十卷廣說。
三解 瑜伽五十卷十六頁云:如是圓滿、顯示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名菩薩地。具說一切菩薩學道、及學道果、一切種教、實依處故。又此菩薩地、亦名菩薩藏摩怛理迦。亦名攝大乘。亦名開示壞路。亦名無障智淨根本。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1] 即 憂陀那 (術語)Udāna,又作優陀那,烏陀南,鄔陀南,優檀那,鄔駄南,鬱陀那等。發語言時喉中之風。智度論六曰:「如人欲語時,口中風出,名優陀那。此風出己,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退,是名語言。」【又】譯曰丹田。圓覺經大鈔十一之下曰:「有師言: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名義集六曰:「優陀那,天台禪門曰:此云丹田,去臍下二寸半。」【又】譯曰中。天台之禪門口訣曰:「一脈直往趣臍,號曰優陀那風,優陀那者中也,故號此脈為中脈也。」【又】譯曰自說。十二部經中之無問自說經。無人問,佛自說法者。俱舍光記一曰:「鄔陀南,此云自說。即十二部經中第五,自說經也。無人問佛自說故。若言嗢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說故;或言集施,集所說義,施有情故。」慧苑音義上曰:「鄔駄南,此云無問自說。」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陀南,此言自說,舊言鬱陀那。」同二四曰:「鄔陀南舊曰優陀那,自言自說,謂不待請問而自說也,即無問自說經是也。」【又】譯曰印,標相,總略。一切行無常等之四法印也。瑜伽倫記十一之下曰:「四烏拕南,若作嗢字者,皆須改正,舊語不正。名四優陀那,翻名為印,今翻名說。即世尊常誦說,此義似無問自說,隨義傍翻,亦得名印。或名總略義,或名標相,如說無常是有為標相。(中略)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若名嗢拕南,則名集施。」大乘義章二曰:「優檀那者,是外國語,此名為印,法相楷定不易之義名印也。」華嚴經大疏鈔十八曰:「優檀那此名標相。」同鈔曰:「嗢陀南此云集施,應與鄔陀南異。今論亦云嗢陀南,或譯之少巧。」同二十二曰:「鄔陀南者,舊為優陀那訛也。正翻為說,義當無問自說。」案四法印之頌,亦曰四烏拕南,又曰四嗢拕南。但言烏拕南,則自說或法印之義。言嗢拕那,則集散或集施之義。此中以言烏拕那為本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2] 諸行無常(術語)萬物常變轉之意。涅槃經十四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名諸行無常偈。亦曰雪山偈。此一偈為總佛法之大綱,各依其宗義,所釋不同。今明通途之一義,則諸三世遷流之有為法,名為諸行。諸行為無常,是生滅之法,此生滅之法,是苦。此半偈是流轉門。滅此生與滅已,無生無滅為寂滅。寂滅即涅槃,是樂。為樂者非言受涅槃樂,謂對於有為之苦,而寂滅為樂耳。此半偈是還滅門。諸行無常Aniccā vata sankhāra,是生滅法Uppādavayadhammo,生滅滅已Uppjjitvānirujjhanti,寂滅為樂Tesaṁ rūpasamo sukho。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3] 有漏皆苦 p0546俱舍論二十二卷三頁云:唯受一分,是苦自體。所餘幷非。如何可言諸有漏行,皆是苦諦?頌曰:苦由三苦合;如所應一切,可意非可意。餘有漏行法。論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壞苦性。諸有漏行,如其所應,與此三種苦性合故;皆是苦諦,亦無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與壞苦合,故名為苦。諸非可意有漏行法,與苦苦合,故名為苦。除此所餘有漏行法,與行苦合,故名為苦。何謂為可意非可意餘?謂樂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順樂受等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諸樂受,由壞成苦性。如契經言:諸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若諸苦受,由體成苦性。如契經言:諸苦受,生時苦,住時苦。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性。眾緣造故。如契經言:若非常;卽是苦。如受,順受諸行,亦然。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4] 如 三法印
(名數)一切之小乘經,以三法印印之,證其為佛說,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證其為大乘之了義教。一、諸行無常印,行有遷流之義,謂有為法。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是為諸行無常印。二、諸法無我印,行之名局於有為法,法之名。通於無為法。言一切有為無為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是諸法無我印也。三、涅槃寂靜印,言涅槃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是涅槃寂靜印也。智度論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中略)摩訶衍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玄義八曰:「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5] 涅槃寂靜 p0932瑜伽四十六卷四頁云: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生;說名涅槃。當知涅槃、其體寂靜。一切眾苦、畢竟息故。一切煩惱、究竟滅故。如彼卷四頁至六頁廣作喩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46] 四悉檀(名數)佛之說法不出四悉檀也。悉檀Siddhānta者,古師一譯為成。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南嶽解悉為漢語普遍之義,檀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義。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天台隨於南嶽,愚案悉檀與新譯之悉曇同,成就之義也。一世界悉檀,佛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隨順眾生所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歡喜適悅。二各各為人悉檀,佛說法鑑眾生之機,隨機宜之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令彼發起正信,增長善根。三對治悉檀,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癡多者教以因緣觀,如是施種種之法藥,除遣眾生之惡病。四第一義悉檀,佛見眾生之機緣既熟,說諸法實相,令彼入於真證。要之佛始說淺近之事理,令聞者適悅者,世界也,令眾生生善根者,為人也,除遣眾生之惡病者,對治也,遂使悟入聖道者,第一義也。智度論一曰:「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相無相違背。」法華玄義一曰:「南嶽師例大涅槃,胡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胡語,悉之言遍,檀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言悉檀也。」大乘義章二曰:「言悉檀者是中國語,此方義翻其名不一。如楞伽中子註釋,或名為宗,或名為成,或云理也。」玄應音義二曰:「悉曇此云成就,論中悉檀者亦悉曇也,以隨別儀轉音名為悉檀。」(四釋)下天台四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7] 仁王經 (經名)有二本。舊本為羅什譯,題曰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新本為不空譯,題曰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亦二卷。仁王指當時十六大國之國王也。佛,對諸王各護其國使之安穩,故為說般若波羅蜜多深法之經文也。謂受持講說此經則七難不起,災害不生,萬民豐樂。故古來以之為護國三部經之一,公私皆為禳災祈福讀誦之。玆將本經各家之註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經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隋智顗說,門人灌頂記,仁王經合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明道霈合,仁王經疏三卷,隋智顗說,灌頂記,成蓮合,仁王經疏,七卷,唐良賁述,仁王經疏六卷,唐圓測撰,仁王經疏法衡鈔六卷,唐遇榮集,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經疏科一卷,宋淨源錄,仁王經疏四卷,宋淨源譔集,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明真貴述,仁王經科疏五卷,明真貴述。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8] 五忍(名數)仁王經所說。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也。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也。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也。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舊譯仁王經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大乘義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為法,忍行不同,一門說五。」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49] 伏忍 (術語)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一。地前三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斷煩惱,但以有漏之勝智。制伏煩惱,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於法也。大乘義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為名,始習觀解能伏煩惱,故名伏忍。」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0] 信忍 信者,隨順不疑也。謂初地、二地、三地菩薩,得無漏信,故名信忍。(初地即十地中初歡喜地,二地即離垢地,三地即發光地。)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51] 順忍 順即隨順,亦從也。謂四地、五地、六地菩薩順菩提道,趣向無生之果,故名順忍。(四地即燄慧地,五地即難勝地,六地即現前地。)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52] 無生忍(術語)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仁王經說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證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論五十曰:「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仁王經良賁疏曰:「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一下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3] 寂滅忍 謂第十法雲地,等覺菩薩,妙覺果佛,諸惑斷盡,清淨無為,湛然寂滅,故名寂滅忍。(等覺者,以去後佛位,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為覺也。妙覺者,智照圓明,不可思議也。若論四十二位,則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各為一位,今但論四十位,則以等覺、妙覺攝於法雲地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54] 六現觀 p0298成唯識論九卷十一頁云: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無漏戒。除彼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5] 七覺支 p0052瑜伽二十九卷十一頁云: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卽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支,毘鉢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遍行。
二解:辯中邊論中卷十四頁云:已說修五力;當說修覺支。云何安立?頌曰:
覺支略有五 謂所依自性
出離并利益 及三無染支
論曰: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為五支。一、覺所依支。謂念。二、覺自性支。謂擇法。三、覺出離支。謂精進。四、覺利益支。謂喜。五、覺無染支。此復三種。謂安、定、捨。何故復說無染為三?頌曰:
由因緣所依 自性義差別
故輕安定捨 說為無染支
論曰:輕安卽是無染因緣。麁重為因生諸雜染。輕安是彼近對治故。所依謂定。自性卽捨故。此無染。義別有三。
三解:雜集論十卷七頁云:七覺支所緣境者:謂四聖諦如實性。如實性者:卽是勝義。清淨所緣故。覺支自體者:謂念擇法精進喜安定捨。如是七法,是覺支自體。念者:是所依支。由繫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者:是自體支。是覺自相故。精進者,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者:是利益支由此勢力,身調適故。安定捨者:是不染污支。由此不染污故,依此不染污。故體是不染污故。如其次第。由安故不染污。由此能除麁重過故。依定故不染污。依止於定,得轉依故。捨是不染污體。永除貪憂,不染污位為自性故。覺支助伴者:謂彼相應心心法等。覺支修習者:謂依止遠離,依止無欲,依止寂滅,迴向棄捨,修念覺支。如念覺支,乃至捨覺支,亦爾。如是四句,隨其次第,顯示緣四諦境修習覺支。所以者何?若緣苦體為惱苦時;於苦境界,必求遠離。故名依止遠離。若緣愛相苦集為苦集時,於此境界,必求離欲故。名依止離欲。若緣苦滅為苦滅時,於此境界,必求作證故。名依止寂滅。棄捨者:謂趣苦滅行。由此勢力,棄捨苦故。是故若緣此境時,於此境界,必求修習。故名迴向棄捨。覺支修果者:謂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七覺支,是見道自體故。
四解: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九頁云:七覺支者: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三、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捨覺支。擇法、卽慧。喜、卽喜根。捨、謂行捨。餘四如名,卽心所中各一為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此七,名覺支耶?答:覺、謂究竟覺,卽盡無生智。或如實覺,卽無漏慧。七為彼分,故名為支。擇法、亦覺亦支。餘六、是支,非覺。此七廣辯,如餘處說。
五解:法蘊足論七卷十一頁云:此覺支言,顯七覺支。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時彼苾芻復白佛言:云何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佛告苾芻:若有於身,住循身觀;安住正念,遠離愚癡;爾時便起念覺支。得念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此念,於法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審諦伺察;爾時便起擇法覺支。得擇法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擇法,發勤精進;心不下劣。爾時便起精進覺支。得精進覺支,脩令圓滿。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得喜覺支,脩令圓滿。彼由此喜,身心輕安,遠離麁重;爾時便起輕安覺支。得輕安覺支,脩令圓滿。彼由輕安,便受快樂。樂故心定。爾時便起定覺支。得定覺支,脩令圓滿。彼由心定,能滅貪憂,住增上捨;爾時便起捨覺支。得捨覺支,脩令圓滿。於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廣說亦爾。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如彼七卷十二頁至八卷四頁廣釋。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編)】
[56] 即 八正道(術語)總謂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聖者之道,故謂之聖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應音義三曰:「八由行,又作遊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聖道,或言八正道,其義一也。」一、正見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正者Samyak及Sammā也,以下略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也。二、正思惟(一saṁkalpa,巴一saṁkappa),既見四諦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三、正語(-vāc,巴-vācā),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四、正業(-karmā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也。以無漏之戒為體。五、正命(-ājiva,巴同),清淨身口意之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也。以無漏之戒為體。六、正精進(-vyāyāma,巴-vāyāma),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七、正念(-smṛti,巴-sati),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八、正定(-samādhi,巴同),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也。以無漏之定為體。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總為無漏,不取有漏,是見道位之行法也。七覺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經以七覺八正為次第者,是數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見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體,故為道,亦為道分道支,餘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57] 勘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云何所緣?謂有四種所緣境事。何等為四?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
云何遍滿所緣境事?謂復四種:一、有分別影像;二、無分別影像;三、事邊際性;四、所作成辦。
云何有分別影像?謂如有一,或聽聞正法,或教授教誡為所依止,或見或聞,或分別故,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毗鉢舍那行,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所知事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誡,或聽聞正法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現前,即於彼法而起勝解,即於彼所知事而起勝解。彼於爾時於所知事如現領受,勝解而轉。雖彼所知事非現領受和合現前,亦非所餘彼種類物,然由三摩呬多地勝解,領受相似作意,領受彼所知事相似顯現。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修觀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觀察審定功德、過失,是名有分別影像。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彼於爾時成無分別影像所緣,即於如是所緣影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思、遍伺察。是名無分別影像。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云何事邊際性?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云何名為盡所有性?謂色薀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如是名為盡所有性。云何名為如所有性?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云何所作成辦?謂修觀行者於奢摩他、毗鉢舍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諸緣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圓滿。此圓滿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