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

又契經說:「 由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隱沒忘失。 」

云何為五? 一、多營事業;二、樂諸戲論;三、好和鬥諍;四、喜涉長途;五、身恒多病。




問:既許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別?而說無退?又彼許退無學道時,為得學道?為全不得?

若得學道,果亦應退,非無學果成學道故;若全不得便有大過,退無學道不得學道,若爾應住異生位故;若非異生及學、無學,應離凡聖有別有情,許即便非世尊弟子。

故應許有起煩惱退。

另「雜集論」卷十三:「退法阿羅漢者:謂鈍根性、若遊散,若不遊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現法樂住。思惟者:欲害自身。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退現法樂住者:謂退世間靜慮等定。」

又「婆沙」卷六十二明於聖道中何等人退不退義。
「問:何等人可退,何等人不可退耶?答:
1‧有人信他,隨他意欲而入聖道,有人自信,隨自意欲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 人不可退。

2‧復次,有不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有極思量觀察得失而入聖道;初人可退, 後人不可退。

3.復次,有人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皆不廣大,有人三力悉皆廣大;初人可退, 後人不可退。

4.復次,有信為先而入聖道,有慧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5.復次,有奢摩他為先而入聖道,有毘缽舍那為先而入聖道;初人可退,後人不 可退。

6.復次,有行止行,有行觀行;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7.復次,有多愛樂希求於止,有多愛樂希求於觀;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8.復次,有止增上,有觀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9.復次,有止熏心依觀得解脫,有觀熏心依止得解脫;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0.復次,有得內心止,不得增上慧法觀;有得增上慧法觀,不得內心止;初人可 退,後人不可退。
 
11.復次,有樂習定不樂多聞,有樂多聞不樂習定;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2.復次,有樂自利不樂利他,有樂利他不樂自利;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3.復次,有隨信行種性,有隨法行種性;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4.復次,有鈍根者,有利根者;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5.復次,有緣力入道,有因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6.復次,有外友力入道,有內友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7.復次,有從他聞法力入道,有內正思惟力入道;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8.復次,有無貪增上,有無癡增上;初人可退,後人不可退。

19.復次,契經中說:「 人有四法能多所作: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20.復次,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 初人可退,後人 不可退。 有作是說:「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有慧善解脫,心不善解脫,此二人可退;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此人不可退。」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