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真實義品略記-5

又諸菩薩,由能深入法無我智,於一切法離言自性如實知已,達無少法及少品類可取分別,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作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如是菩薩行勝義故,於一切法平等平等,以真如慧如實觀察,於一切處具平等見、具平等心、得最勝捨。依止此捨,於諸明處一切善巧勤修習時,雖復遭遇一切劬勞、一切苦難而不退轉,速疾能令身無勞倦、心無勞倦、於諸善巧速能成辦。得大念力,不因善巧而自貢高,亦於他所無有祕吝,於諸善巧心無怯弱,有所堪能,所行無礙,具足堅固鉀鎧加行。是諸菩薩於生死中如如流轉遭大苦難,如是如是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堪能增長。如如獲得尊貴殊勝,如是如是於諸有情憍慢漸減。如如證得智慧殊勝,如是如是倍於他所難詰諍訟、諠雜語論,本惑隨惑犯禁現行,能數觀察深心棄捨。如如功德展轉增長,如是如是轉覆自善、不求他知,亦不希求利養恭敬。如是等類,菩薩所有眾多勝利,是菩提分、隨順菩提,皆依彼智。是故一切已得菩提、當得、今得,皆依彼智,除此更無若劣、若勝。

解譯:
         又由於諸菩薩等由能深契證入法無我智,而於一切法之離言自性如實知曉後,並能通達無有少法以及少許品類差別可以生起分別,而唯只取其事與唯取證於真如,但能行於義。(註十)這類的菩薩行證於勝義諦而能於一切法生起現觀(註十一),觀察其平等平等之法性理,以其真如法性智慧而能如實觀察於一切處所具有平等平等法性見解,與具有平等心並能親證得最勝捨處,並且依止於此等捨行,於諸內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乃至聲明等五明處(註十二)能夠於一切所當修習之善巧精進勤時修習之時,雖然屢次遭到種種境遇,以及一切劬勞與一切苦難而不會生起絲毫退轉之心,迅速疾證能令色身無有勞累倦怠乃至心識皆無有任何勞累之想,而於其他諸善巧事業速能成辦,得大念力而不因為自身獲得種種善巧而自我貢高傲慢,亦於他人所求法義之處能夠無有任何祕吝之心,於諸善巧能夠心中沒有任何怯弱而對擔負佛法重任有所堪能,所往諸行業沒有任何阻礙而具足堅固之鉀鎧加行。

         是諸菩薩等能於生死輪迴之流轉中,如如流轉而不論遭遇許多種種大苦難,而亦能如是如是於其所欲證之無上正等菩提增長不斷,如如獲得尊貴之殊勝加行,而如是如是對諸有情眾生之憍慢心行能夠逐漸削減,如如親證得諸般若智慧之廣大殊勝,如是如是能夠多於常人之所詰難、諍訟、喧雜、語論、乃至於根本疑惑、隨眠疑惑、犯禁重戒之種種現行,能夠數數觀察而深心棄捨世間無益之事,如此能如如令自身所修證之佛法功德受用展轉增上,而如是如是轉於隱覆自身所擅長之法德,而不欲為求名聞利養以求他人知曉,亦不希求種種世俗法之名聞造作之恭敬心,如是等類心行菩薩之所有眾多勝利功德是菩提分,乃至能隨順菩提,皆是依於彼之般若智,所以,除此之外,一切已經證得菩提乃至當得菩提與今得菩提者,皆是依於彼之般若智,除了此等更無有若劣若勝之心行。(註十三)


註十: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乙三 入法無我證二智行 云:「倫記上有三釋,茲一述之:一、景師云:如能實證依他、圓成,則了知此依、圓外,更無少法可起分別,以偏計本無體也。故後得智唯緣依他,而不分別此為緣生;根本智唯證實相,而不籌度此為真如,惟證離言自性也。二、測師云:西方原有三釋:一、與景師意近。二、謂自證分不作思念唯取其事,見分不作思慮此是唯事,是唯真如,而其但行於義。即自證分行於見分義;見分行於真如等義也。三、約位不同:地前加行俗智唯取其事;至初地唯取真如而為無相也。三、泰師云:於自性分別達無少法可起分別;於義中達無少品類可起分別。」

註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云:「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

註十二:
依《三藏法數》引《華嚴經疏鈔》云:「〔一、聲明〕,聲,即聲教;明,即明了。謂世間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因明。
  〔三、醫方明〕,醫方,即醫治之方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癇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咒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四、工巧明〕,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讚詠,乃至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內,即佛法內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癡,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明。」

註十三: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乙三 入法無我證二智行 云:「……從根本智所起之後得智,有多種勝用:一、世間一切學術,如工巧學、醫方學、音聲學、論理學等,無不精勤修習。即使遭遇惡劣環境,種種魔難,使其如何不舒適,非常苦悶,亦不稍退其初志;卻有方便,以使身心毫不倦困,而獲精神上之安慰與快樂。故於所學無所阻止,反而速疾成辦也。二、能得永遠不忘之大念力;又不因自善巧而起貢高我慢之心;亦無吝惜而不肯布施之意。因而有勝功能,凡所欲行,皆如順風前進。而其修行猛利,如臨陣之士,身披堅固鉀鎧而禦敵也。三、菩薩得此空慧,雖在生死中如此如此展轉漂泊,受遇刺激,而其修學菩提並無障礙,且能如是如是展轉增長其福慧也。四、因修福慧故得尊貴殊勝之果,而於有情漸脫驕慢乃至全無也。五、滋生智慧故,如其他有情之辨難詰問,互相鬥爭,暴戾恣睢之不軌行動,與無謂之言語,皆背之而不由;至根本煩惱、隨煩惱、犯戒、犯禁及失威儀處,常能提撕反省,而決意捐棄之也。六、生生所行功德,濟人事業,使人不知,以恐他人見其道行高深、恭敬禮拜、贈送諸種受用之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