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真實義品略記-7

以何道理應知諸法離言自性?謂一切法假立自相,或說為色,或說為受,如前廣說乃至涅槃,當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離彼別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如是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說,亦非一切都無所有。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云何而有?謂離增益實無妄執,及離損減實有妄執,如是而有:即是諸法勝義自性,當知唯是無分別智所行境界。
 
解譯:
         那麼,修學瑜伽者之菩薩應當以何種法理來了知諸法離言自性(註十七)?所謂一切法唯是假名立名言自相,或者對有情指陳說為色法,或者說為受、想、行、識蘊等,如同前面廣說諸義,乃至於談到一切行者所應契證之涅槃實義,菩薩應當了知一切諸法唯是假名建立,並不是真實有其自性可言,亦不是離開彼等諸法而另有自性可言,此種總總諸法唯是異生表義與顯境名言所行(註十八)、亦是異生執受之言語境界;如是諸法無有真實自性,如言語所能詮釋,也不是說一切諸法都無其所有性如同斷滅惡取空之邪見(註十九)。如是諸法並非為有亦非一切都無所有,那麼,何種法理稱之為『有』?就是所謂的離開了增益執著後而實無有虛妄之遍計所執性(註二十),以及離開了對於諸法損減執著後而認為實有虛妄執著性,如是諸法而有:即是諸法真實勝義自性(註二十一),應當知曉此諸法真實勝義自性唯是菩薩親證無分別智(註二十二)所行之境界,並非為一般異生凡夫虛妄想像之境界。


註十七:
(一)此中離言自性者,《顯揚聖教論》卷十七又云離言取相:「頌曰:若都無所取;無慧亦無度。俱成取離言,為順非無用。論曰:此若無有二種分別;即無有取。都無取故;慧體尚無;況到彼岸。是故必有離言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聖慧,雖不取如所言相性;而取離言相性故。問:若此聖慧,不取如言相性者;宣說正法,應無所用?答:不然。為隨順故。所以者何?為欲隨順離言相取,是故如來宣說正法。」
(二)依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品講要》乙五 廣明離言自性  丙一正辨 丁一立宗旨 云:「倫記上對於此段論文,有諸家之解釋,茲擇其要者而述之:離言自性,即無其相,然則從何而知其為離言歟?一、景師曰:佛陀親證離言智,故知法本無可言說,但非全無離言之真俗二諦。而愚者迷於二諦不知法本離言,故佛陀善為開示之也。難曰:諸法本不離言,若謂法性本無,則言性亦空?答曰:言所詮法雖不有,但非無有離言法性也。難曰:言詮之法尚無,況離言乎?答曰:凡言所行,皆屬遍計,有所增益故;若離言語,即是諸法本性,故不空也。二、泰師曰:薩婆多說眼見青、黃、紅、白之色,乃至意識所緣涅槃之法,凡言所說者必稱於所見與所緣。而大乘則謂六識緣慮色等是證量知,境界稱其行解為證依他性境,但能證所證俱不可言說也。言說生起,乃在眼等識緣境後、意識上所起之分別作用而始有之。有部說一切皆有,勝論說在法體外尚有大有存在,由大有故一切法有也,然此皆言說自性。而大乘排斥有部法有實性;亦斥勝論離法而有自性,而主張去此增益執也。三、基師曰:若謂法假建立無有自性,亦容商榷。如執所詮之法體為實,則可說為無;如謂名不稱境,則境豈非空矣?至謂名與所詮雖不相稱,但在能詮名中有彼色等體和合而與名言相稱,亦為不可,在事實上不見法外有和合性為言之所行也。如說名在法體上有,為言所行,則屬遍計執,故不可執為色與名合,為言所行也。四、測師云:非離宇宙現象外另有實體為言所行,故依他、勝義為有,遍計為無也。──蓋遍計是依他上之所增益,不可為有;而勝義是依他上之所顯示,故不可為無也。──如于依他上離此實無、實有之二執,則為人、法二空之妙境,而是無分別智之所行也。錄此諸師之釋文,以闡離言自性之中道義,則使人更為明瞭焉。

註十八:
《成唯識論》卷八云:「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顯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

註十九:
關於邪見義,《三藏法數》有諸釋:
(一)「謂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闡提,梵語具云一闡提,華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二)「謂無正信,誹謗正法,而於善惡果報,及正因緣所生善法,一切撥以為無,是為邪見。(正因緣者,謂眼等六根為因,色等六塵為緣,能生一切諸法,非如外道計從梵天生,或計從微塵生。此則為邪因緣也。)」
    (三)「謂外道之人,不了四諦因果之法,邪心推度,謂無此理,因斷滅出世善根,是名邪見。(四諦因果者,苦諦、集諦,世間因果也;滅諦、道諦,出世間因果也。)」
   (四)「謂由計斷、常,不信因果,以為無作無得,起見誹謗也。」

  
    諸論亦有對「邪見」之解釋:
(一)《瑜伽師地論》卷八云:「邪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撥因、撥果、或撥作用、壞真實事。唯用分別染汙慧為體。」
(二)《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八云:「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三)《顯揚聖教論》卷一云:「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汙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四)《成唯識論》卷六云:「三、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恆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五)《雜集論》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事實,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為體;斷善根為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不善生起為業,善不生起為業。謗因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等。謗果者:謂無妙行及惡行業所招異熟等。謗作用者:謂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等。誹謗異世往來作用故。誹謗任持種子作用故。誹謗相續作用故。壞實事者:謂無世間阿羅漢等。邪分別者:謂餘一切分別倒見。斷善根者:謂由增上邪見,非一切種。」
(六)《大乘廣五蘊論》云:「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汙慧為性。」
(七)《大乘廣五蘊論》又云:「云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謗因者:因、謂業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種子。此亦名業。如世尊說:阿難?若業、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或復謗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
(八)《阿毗達摩俱舍論》卷十九云:「於實有體苦等諦中、起見撥無;名為邪見。一切妄見,皆顛倒轉,并應名邪;而但撥無、名邪見者;以過甚故。如說臭蘇惡執惡等。此唯損減。餘增益故。」
(九)《大毘婆沙論》卷四十九云:「問:何故名邪見?答:邪推度故,說名邪見。問:若爾;五見皆邪推度,何獨說此為邪見耶?答:依別行相,立此名故。別行相者,謂無行相。若不依此而立名者,則應五種皆名邪見。五見皆是邪推度故。然無行相,過患尤重;故唯依此、立邪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壞事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不壞事;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謗因果者;說名邪見。所餘四見,雖邪推度,不謗因果;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與施戒修極相違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亦謗過去未來現在正等菩提三寶歸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復次若邪推度、壞二恩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二恩者:謂法恩、生恩。壞法恩者:謂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無此世,無他世。壞生恩者:謂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世間無有真阿羅漢,正至,正行,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起二怨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起二怨者:一、起法怨,二、起生怨。起法怨者:謂言無施與、乃至廣說。起生怨者:謂言無父母乃至廣說。復次若邪推度、壞現量者;說名邪見。餘見、不爾;故別立名。如人陷墜熾火坑中,為誑世間,言我受樂。邪見有情,亦復如是。居種種苦蘊界處中,邪見纏心,言我無苦。如是說者,名壞現量。復次若邪推度、名暴惡者;說名邪見。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邪見者,隨彼見力所有身業、語業、思求願行、及彼種類、一切能招不可愛不可喜不可樂不可意果。所以者何?彼邪見是暴惡見故。所餘四見、雖邪推度,而非暴惡;故別立名。」
(十)此論卷九十七又云:「云何邪見?答:若不安立;則五見皆名邪見。謂若不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即彼五見、皆名邪見。皆於所緣邪推度故。若安立;即惟無施與無愛樂無祠祀無妙行無惡行無妙惡行業果異熟等見名邪見。謂若安立薩迦耶等五見名及行相差別;則惟作無行相轉者、獨名邪見。邪中極故。如說臭蘇及惡旃荼羅等。」
(十一)《品類足論》卷一云:「邪見者: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
(十二)《界身足論》云:「邪見云何?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由此起忍樂慧觀見。是名邪見。」

註二十:
《成唯識論》卷八云:「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計所執。」

註二十一:
即勝義性,《辯中邊論》卷上云:「由聖智境義,說為勝義性。是最勝智所行義故」

註二十二:
(一)《攝大乘論》卷三云:「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後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如彼卷八頁至十頁廣釋。世親釋八卷十二頁云:此中意說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此復三種。一、加行無分別智。謂尋思慧。二、根本無分別智。謂正證慧。三、後得無分別智。謂起用慧。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內證慧,是第二增上慧。攝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無分別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尋思智,是此智因;其後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餘二。」
(二)《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一云:「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者:若諸聲聞、離四顛倒分別,名無分別。若諸菩薩、離一切法分別,名無分別。二無分別,差別如是。」
(三)《阿毗達摩雜集論》卷十四云:「此無分別智、復離五相。謂非無作意故,非超過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於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所以者何?若無作意故名無分別;熟眠醉等、應是無分別智。由彼不思惟諸法相故。若超過故名無分別;從第二靜慮已上一切地、應是無分別智。由彼超過尋伺故。若爾;三界心心法、是分別體言,即為相違。若寂止故名無分別;滅受想定、應是無分別智。分別心心法、於彼寂止故。若爾;智亦應無。若自性故名無分別;色等應是無分別智。彼非分別自性故。若於所緣作加行故名無分別;即分別性、應是無分別智。若謂此是無分別;此加行相、即分別相故。是故無分別智、非彼五相。若爾;云何觀無戲論無分別相?謂於所緣不起加行。此復云何?若諸菩薩、過隨順教,觀察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實。由此觀察串習力所持故;不由加行,於如實無戲論界一切法真如中,內心寂定。如是乃名無戲論無分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