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觀見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
云何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假立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燄火、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云何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於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於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如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
解譯:
什麼當稱之為『四如實智』呢?一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二者、『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三者、『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四者、『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那麼,什麼應當稱之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呢?即是所謂的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而已,即能於此『名』如實能夠了知,所謂的於如是名為如是義,而於事假立,為能令世間生起諸想與生起諸言說之緣故,若能夠於一切色法等想事中,不假建立色、受、想、行、識等名者,無有能夠於色、受、想、行、識等想事,生起色、受、想、行、識等想,若是於此無有任何虛妄想像的話,則無有能夠於其生起增益之虛妄執,若是無對其有執,則無有言說妄起,若是能夠如是於此如實了知的話,此是名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註四十九)。
那麼,什麼稱之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呢?即是所謂的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而已,能夠觀察了見一切色、受、想、行、識等想事中,性離言說乃至不可言說,若是能夠於此理如實了知者,此是名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註五十)。
那麼,什麼又當稱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呢?即是所謂的諸菩薩能夠於『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而已,能夠於此如實通達了知色、受、想、行、識等想事中其所有之自性假立,於不是彼等想事之自性而能夠相似於彼等想事之自性如實顯現;又能夠如實了知通達彼事自性猶如所變化之虛妄影像、山谷響應,猶如光影水月、乃至火焰夢幻相,於此相似顯現而非有其實體,若是能夠如是如實了知通達此等最甚深義之所行境界的話,此即名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註五十一)。
什麼稱之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呢?即是所謂的諸菩薩於此『差別假立尋思』之現觀之中,唯有『差別假立』而已,能夠於此現觀如實通達了知色、受、想、行、識等想事中,其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所謂的現量觀察於彼諸事中,非有性與非無性,於可以言說之性中,其唯不成真實之緣故,所以才說『非有性』,而於離開言說自性中,其真實性能夠成立之故,所以,並不是無有其性也;如是由於勝義諦的關係,所以於非有色法而於此中無有真實色法之故,由是於俗諦中之故,所以,非無色法而於中顯現言說有諸色法之故,諸如有自性與無自性,有色法等與無色法等,如是有見、無見等種種差別假立門,由於上說如是所說之道理,一切應當能夠了知,若是能夠如是如實了知明證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此是名為『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註五十二)。
註四十九: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蓋久習名尋思觀,而後自然引起如實了知之智,照了名中唯名,毫無事在其中也。然則世間為何而於諸法上安立種種名稱歟?蓋世間眾生從無始來,業識茫茫,終身大夢,不辨事理,錯用思想,於是認繩為蛇,計杌為鬼;於本來離言之諸法上,隨其妄想分別,謂為山、川、日、月、天、地、人、物等。由是一傳十,十而百,百而千,而萬,而兆,久久相沿成為習慣,通國皆知,此為人、彼為物等;於是世人於諸法上起想發言,可以彼此交換意見,傳達思想。然終以妄為真,計假為實;此由無始來雜亂妄想有假說也。倘勤修佛法,對治煩惱,引發無漏,則一旦豁然貫通,照了事物真相本來離言,所有名言皆妄心之搆成,此為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之境界也。」
註五十: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行者於諸法上了知其為性離言說,即是事尋思所引如實智。然非指老成人寂靜無言,默識存諸心中而言,須由現量親證;或無分別智證得此離言自性,方為得矣。至四加行位上,不過相似證得此智而已。」)
註五十一: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即諸菩薩了知諸法自性假立,了知諸法從眾緣生,有因緣薈萃則生,若因緣分散則滅,故近於幻有,不同凡情之執實也。至其對於色等想事中,了知假立言說非事自性,但於言說中又不無有其相似自性之顯現。猶如繪畫一幅佛像,雖圖畫本非佛之自體,但圖畫中又不無莊嚴端正之佛像,所謂非有非非有者是也。總之、通達依他如幻而不執實,即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之實現耳。」
註五十二: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品講要》:「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者,倫記中景師意云:譬如一色,具足非有非無不二之性,遍計執色非有,依他起色非無:遍計是言說之增加、故非有;依他是戲論之相離、故非無。就二諦言之:遍計所執,在勝義諦中非有故;依他起性,在世俗諦中非無故。在四勝義中,亦作是說。在一法之差別意義亦不二:如依他眼識有緣慮用、故不無;遍計眼識無緣慮用、故不有。有見、無見等,亦復如是。故所有其他一切差別之意義,莫不有其不二之性也。
茲再按文而一釋之:差別、是相對待之義,如有無、是非、動靜、一異、斷常等皆是。若真智現前,乃洞察意識上所假立之差別意義皆具不二之性,非有非無,不落有無、斷常二邊,而為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之妙境也。何以故?於諸法上、安立言說,不實存在,故名為無;於諸法上不增不減,離言絕思,故名為有。質言之,正智親證真如,無有色等可言,故假名為無;俗人智緣事相,安立名言,故假名為有。有見無見等門,亦復如是。若知此種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之道理,即是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之發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