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第七末那相應之幾心所?

文章索引

 
問:第七末那相應之幾心所?
 
答:次下第五段,合解第六、第七二門。
 
此總問言「此幾所俱」,後總答言「且與四種」,故合為文。
 
此意相應有幾心所?
 
此即初問。
 
且與四種煩惱常俱。
 
下答之中,文分為二︰初解因相應,後辨果相應。
 
辨因相應中,分三︰
 
一、解染俱;
 
二、釋餘俱;
 
三、解受俱。
 
就釋染俱中,復分為二︰初釋頌文,後辨廢立。
 
釋頌文中,又分為三︰初解總句,四煩惱常俱;次顯別句,烈四煩惱;後解「煩惱」字。
 
總舉頌中第五句答。
 
此中俱言,顯相應義。
 
釋頌「俱」言,顯非餘義。
 
謂從無始至未轉依,此意任運恒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
 
顯與四種相應位次、行相、所由。
 
相應五義,如第八識處,即第三卷說。
 
此初五字,且解「俱」字及因解「四」,非一法故。「煩惱」,後解。
 
其四者何?
 
下烈別名,釋次二句。
 
問起烈名。
 
謂我癡、我見幷我慢、我愛,是名四種。
 
舉頌第六、第七句答。
 
於中有二︰初列頌名,後依列別釋。
 
此以無明為本,因先有故,先說無明;後三果故,後說餘三。諸論先陳其果,後說其因,以尤重故。
 
我癡者,謂無明,愚於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釋二種名,如論可解。
 
其無明相,《瑜伽》第十及《緣起經》、《對法》第一、第四、《顯揚》第一等解。
 
并諸無明相攝不共無明等,如下證中說。
 
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
 
釋此二名,亦如後卷。
 
「踞」者,倚恃;「傲」者,傲憚。
 
其我愛,如第十《瑜伽》、《對法》第一、第六、《顯揚》第一等說。
 
我慢、我見並如《大論》五十五、五十八等說。
 
并,表慢、愛有見慢俱,遮餘部執無相應義。
 
自下第三、解「并」等字。
 
前頌中云「并我慢我愛」,今解彼「并」字,謂頌「并」字表慢、愛二法與見俱起,愛與慢俱起。
 
今此通言,云「表慢、愛有見慢俱」,意遮薩婆多等無相應義。彼不許相應,各自力起。
 
大乘相應,如下當解。
 
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
 
自下卻解煩惱之名。因先列名及出體已,方釋煩惱,此文勢也。
 
今解「煩」字。「擾」者,亂;「濁」者,渾。此四常起,擾濁內心,非如所餘六識中惑,擾濁他人等故,體是不善;今內緣故,令外六轉識恒成雜染。
 
「雜染」之言,通三性有漏。
 
有情由此生死輪迴,不能出離,故名煩惱。
 
有情由此四煩惱故,恒執我等,生死淪廻。
 
此中「淪」字,謂淪沒也;「廻」者,轉也。如車輪廻,無有休息,淪沒生死,不能出離得聖道等。
 
此解「煩惱」字,故名煩惱,惱亂行者,煩藉身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