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安立諦者,真如是也

總是從人生經驗豐富的朋友身上學到許多金錢無法得到的智慧,不論這種智慧是世間智、還是出世間智。


有些人可以直接感受到其特有的氣質(或者說氣韻、習氣),獨特而芳香。

有些人則可以感受到其特性不過如同世俗上不斷按照劇本對著台下舞台看戲入迷的群眾一直呼喊著心中浮現劇本要他說出的言語,而這些言語,連他自己壓根也不會相信。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成唯識論

述記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識性故悟入三性。入極喜地等。入唯識所須。即此見道。彼論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中云何修行等。入因果分。修差別分。及三學分。是此修道。彼論果智。果斷分。是此究竟道。」

住於古色風香的歷史古房、伴著哈雷隨處旅行,也是種執取,如果是十多年前,我必嚮往之,然,現今心境業已不同。人生斷一切執取、卻又能任運而起一切善,即是 不落寂滅義。獨處,對於人真實面對內心的變化、執取、虛妄念頭是很重要的,這一切的過程觀察,都可以隨時改變生命的品質。

眾生種種心想, 故一切法差別。一切法差別者,故眾生於此安立諦之種種自性相狀差別產生種種執著,如執彼物唯我所有、彼人唯我所愛者是。非安立諦者,真如是也。然真如依 「瑜伽」者云:「何等為真如?謂法無我所顯,聖智所行;非一切言談安足處事。」然人無我、法無我所顯真如非法性有二,彼等唯不一不異、品無差別,但聲聞契 證者,唯斷除執取人實我之妄執、斷除煩惱障。菩薩種性所契證者,非唯法無我所顯法性,亦親證人無我所顯法性也。何以故?法無我亦契入人無我所顯法性二空真 理。

故遍計所執相者,無有真實無自性性,故依三自性立彼三無性,一切除遣虛妄執相。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