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諦於世人為實,於聖人為不實。

提婆菩薩《百論。破空品》:「外曰:若空,不應有說。修妒路若都空,以無說法為是,今者何以說善惡法教化耶?

內曰:隨俗語故,無過。修妒路諸佛說法常依俗諦、第一義諦,是二皆實,非妄語也。如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入舍衛城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隨俗語故,不墮妄語。我亦隨佛學,故無過。


外曰:俗諦無不實故。修妒路俗諦若實,則入第一義諦;若不實,何以言諦?

內曰:不然。相待故,如大小。修妒路俗諦於世人為實,於聖人為不實。

譬如一柰於棗為大,於瓜為小,此二皆實。若於棗言小,於瓜言大者,是則妄語。如是隨俗語故,無過。」

吉藏法師《百論疏》說:「問:《大品》云:「凡夫不知世諦,若知,則是須陀洹。」今云何言凡夫有俗諦?

答:今文就二於論之,於凡是實故名諦,故《涅槃》云:「世人知者,名為世諦。」《大品》云不知者,不知此有是空有故,不知俗諦。聖人達有無所有,即知無所有有,故聖人知世諦也。

又有四種義:一者、二諦義;二、依二諦說法義;三、說二諦義;四、二諦說義。二諦義者,如前有於凡,是實為諦,空於聖,為實是諦。依二諦說者,若說空是實,依真諦說,說有是實,依世諦說。說二諦者,依二諦還說二諦也。二諦說者,一往言於無言,名說真諦,言於言,名說世諦,此則世諦說,得說世諦,得說真諦,真諦不可說。如《中論‧四諦品》言說是世俗也。然世諦雖言,言而常絕,故世諦雖說,即是不說,真諦雖無說,而不礙說,故得真諦說。」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