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中論研習》印度 龍樹菩薩造論 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研習 - 《中論研習》引言


序文

《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為什公所翻漢語中觀根本論,而〈青目釋〉則為什公抉擇數十家註解《中論》之最後所翻依據。僧叡師於本論序文雖言:「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賓伽羅、秦說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不雅中,其中乖闕煩重者法師皆裁而裨之,於經通之理盡矣,文或左右未盡善也。」然亦能從中管窺一、二龍樹中觀。吉藏師說:「影公云凡數十家,河西云凡七十家。」影公,即是指曇影法師,為鳩摩羅什三藏法師弟子。河西,即是指道朗法師,曾任《阿毗曇婆沙論》考義。

吉藏師說《中論》偈所謂五百者,如《中觀論疏》云:「五百者,即文審之,凡四百四十六偈,或是全其大數,或翻之不盡,以本為名,故秤五百。」

本論多偈又為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引用,如:《大智度論》卷第六:「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名中道。」,然於《中論》原文乃是:「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我說即是無者,按照《藏要》《中論》〈青目釋〉,應當為「我說即是空」。又《大智度論》卷第十九引《中論》中說涅槃義:「涅槃不異世間,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有異故。」《中論》原文為:「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大智度論》有多處引用《中論》偈。

264《中論研習》印度 龍樹菩薩造論 青目釋 台灣 王穆提研習

 引言

第一次接觸《中論》乃是自身國中畢業打工之後,用所發之薪水購買大正藏《阿含部》、《中觀、瑜伽部》,台灣當時流行學齡時代打工賺錢提供自己生活開支,也算是父母培訓小孩獨立人格的發端,當時僅有十六、七歲的我接觸這部論後,愛不釋手,後來為了方便也購買隨身本的《中論》。乃至於後來到高中學習時,每日依然帶著這本《中論》,下課時,翻閱思維觀察,每日靜坐時空觀諸法,然對於真諦而言,也是假觀,於諸法除遣,即是世俗假,知世俗假之故而除遣一切法,爾後進行多次閉關,大抵皆以空觀為主,後來才逐漸修念佛三昧。

本論開頭即說明了造論之原因,乃是:「有人言万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有如是等謬,故墯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先於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又為已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說因緣相,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等,畢竟空無所有。」於此一因論,如大自在天,和合法、時間、自性世性、變化、自然、四大極微等生,我們自身就需要去做觀察、思維與整理,宇宙之真諦是否為一因論所構成?若如是則因與果並不平等,既然為不平等因,我又如何去信受?

其實《中論》雖然是說勝義諦,然對於世俗諦也能以此假觀,譬如《觀縛解品》:「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無身亦不縛,於何而有縛?」青目菩薩的解釋是:「若謂五陰身名為縛,若眾生先有五陰,則不應縛。何以故?一人有二身故。無身亦不應縛。何以故?若無身,則無五陰,無五陰則空,云何可縛?如是第三更無所縛。」對於修觀行者也能以此作為觀行,觀自色身、乃至色、受、想、行、識身五蘊身何者為束縛?這也能用做禪觀,地前皆為假觀,不論是於四加行位後,或是於信解行位之後,能與所,乃至玄奘三藏所傳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分,也是此理,不離識故,而能做假觀。

有些中觀學者誤解唯識所說四分,實際上這四分說乃是建立於令彼有情能做種種除遣,於能所見之心、境逐漸伏為假而不當成為真實心境,特別是將境界攝為不離識之原因,不許境為實有也是如此。而本論頌文又說:「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也就是說:修觀行者生起了我離於一切受,不論是各種苦、樂、非苦非樂之受,此時此人即為受所束縛,有不受受之念故。這對於修禪觀落入不受受之境,也是一種口訣。許多人背誦了《中論》,但不思維觀察《中論》之義,無法用於禪觀中,甚為可惜。又有學中觀者卻又執境界實有,又如何能夠「不為受所縛」?

《中論》卷第一又提到:「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無自性義於唯識宗也是如此說,然卻有中觀學者以為唯識宗所言為有自性義,實在為錯解。基師《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依他雖有體法,而非勝義,名勝義無性,所執無故,不可為例。」後又說:「此依他亦名清淨所緣,勝之義故。所執既無,非為聖境,不得此名。然無彼計所執故,故說勝義無性,乃至廣說。」即知一切緣生法並非為勝義諦,說為勝義無性,乃是指「然無彼計所執故」,何者沒有彼等異生所計執之法?唯聖者爾。中觀與唯識所言皆勝,因世俗未證聖者而有分別,學《中論》者,不可不知。如果說歸依 彌勒菩薩卻又不信受《瑜伽師地論》、《顯揚》、《攝論》、《成唯識論》之唯識了義教,是否與最後身菩薩 彌勒菩薩所傳之義違背?如同世俗中與人交好,卻又實際上並不這樣想一樣,信者,當信 彌勒所傳之義,於此多所思維、觀察而信受。學中觀與唯識者,二者不能互輕。

所以,《成唯識論述記》卷首所言:「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與《中論》所言:「大聖說空法, 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境有、滯空而於二邊所執,而空見亦應除遣,而彌勒所傳識義,若執為實,亦是法執,一切法無自性故。 又三論吉藏師於《中觀論疏》卷第十九註:「『我說即是空』,惑人復謂乃無性有,而有因緣,故今明因緣生是無耳。何時因緣生是有,此二轉也。」此即一切因緣生法無自性故,此頌為龍樹菩薩引《華首經》佛自說之。

回到《中論》本身。《中論》所言觀二十七品類因緣、去來品、六情、五陰、六種、染染者、三相、作作者、本住、然可然、本際、苦、行、合、有無、縛解、業、法、時、因果、成壞、如來、顛倒、四諦、涅槃、十二因緣、邪見,皆能讓修觀行者於一一頌文思維觀察自身是否有無此類錯見,如說:「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此中也能破執有一真如性緣生萬法之執,青目說:「眾緣所生法,無自性故寂滅。寂滅,名為無此無彼無相,斷言語道,滅諸戲論。」所謂的「無自性故寂滅」,既然為無自性又如何有生?生生、生生時、生時生皆為生相,有生相則為有為戲論法。

我們應當用這樣的心境去學習《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