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靜坐有感

其實要驗證自身修行是否進步,端看自己現在的習氣與多年前的惡習是否一樣?或者清涼?或者轉為更重?說話是否顛倒不實?例如從前貪愛美色,現在是否依然如是?例如往昔瞋恨心重,現在是否能慈心修觀?例如過往眷屬情執過重,凡有所作皆護其短、隱其惡,現在是否能如理觀察而教之悔過?


或以所謂菩薩現金剛怒目相而逃避自身惡習的斷除?或以師承、或者無時間而不願意下功夫閱讀經藏原典?或以自身慧力不足為由,而以淺白解釋作為閱讀的準則?許多譯師翻譯了幾千部的經論,卻僅選擇一兩部小部經作為抉擇諸法的根本,而忘卻了這僅只為正理一滴、卻以為是大海?

上面的情況,或多或少皆為卑劣慢所使,得少為足。

這樣的眾生,通常對於錢進了口袋這件事,卻不會覺得少、越多越好,所以這即是眾生的習氣,由此即知是否斷除貪愛?

或由天眼見諸眾生生死相續而諸蘊亦生、亦滅,故執為世間常。或由觀察此世造善者得惡果、造惡者得善果,而執世間無因果。或由無能觀察未來因,以此色身息脈停頓運作、而執世間斷。

或以勝義菩薩僧為因而輕視凡夫持戒僧,既為勝義菩薩僧,則外現凡夫、內密聖行,以表心識所執有為、無為二相雙俱遣而證性者,亦不執取有一勝義菩薩僧可得,實無此相可得故,若有可得,則為我見未斷,縱使定、慧二學深厚,亦未達初果聖地。

須知,異生有情檢視自身境界如何?泰半有幾:一者、習氣,惡習為主。二者、慧力,以能現觀解脫智慧為主。三者、定學,於止觀中,能心一境性,由此心一境性歷緣對境逐漸斷除種種愚癡想、種種虛妄想、種種貪愛想。

習氣染濁心,即知如是,何不斷除?以上所言,皆為基礎知見,基礎不打好,十樓亦塌倒。

早晨靜坐有感。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