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真實義品略記-11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又佛世尊為彼散他迦多衍那作如是說:『散他比丘!不依於地而修靜慮,不依於水、不依於火、不依於風、不依空處、不依識處、不依無所有處、不依非想非非想處、不依此世他世、不依日月光輪、不依見聞覺知、不依所求所得、不依意隨尋伺、不依一切而修靜慮。云何修習靜慮?


比丘不依於地而修靜慮,廣說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靜慮。散他比丘!或有於地除遣地想,或有於水除遣水想,廣說乃至或於一切除一切想。如是修習靜慮比丘,不依於地而修靜慮,廣說乃至不依一切而修靜慮。如是修習靜慮比丘,為因陀羅、為伊舍那、為諸世主并諸天眾遙為作禮而讚頌曰:「敬禮吉祥士!敬禮士中尊!我今不知汝,依何修靜慮」』。云何此經顯如是義?謂於一切地等想事──諸地等名施設假立名地等想,即此諸想於彼所有色等想事或起增益、或起損減。若於彼事起能增益有體自性執名增益想,起能損減唯事勝義執名損減想,彼於此想能正除遣──能斷能捨故名除遣。如是等類無量聖言,名為至教。由此如來最勝至教,應知諸法離言自性。


問:若如是者,何因緣故於一切法離言自性而起言說?答:若不起言說,則不能為他說一切法離言自性,他亦不能聞如是義;若無有聞,則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為欲令他聞知諸法離言自性,是故於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說。

解譯:
         又 佛世尊為了彼散地迦多衍那(註三十五)而作如是說:『散地比丘能夠不依於地而修證靜慮,不依於水、不依於火、不依於風、乃至不依於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與不依止於此世、他世、不依止於日、月光輪、不依止於見聞覺知之了別性、與不依止於所求所得之得非得法、不依止於意識之隨所尋伺、乃至於不依止於一切法而廣修靜慮。』散地比丘或者能於四大種之地法除遣其對地法自性之虛妄想,或者能夠於水而除遣其對水之虛妄想像,廣說乃至於或者對於一切法除遣其對於一切法之妄想執著。如是修行習靜慮之比丘能夠不依於地而修習諸靜慮,廣說乃至於不依止於一切法而修習諸靜慮,如是此類修習靜慮之比丘,能為諸因陀羅王、伊舍那、諸多世間主以及諸天眾們,遙遙作禮而讚頌說:『敬禮一切吉祥士、敬禮一切士中尊,我等今者不知汝修學何種靜慮?』如何此經顯現如是法義說:『於一切地法等想事中,諸地等名施設假立名為地等想,即此等諸法想於彼所有色蘊等想事中,或者虛妄生起增益執取,或者妄起損減執著,若是於彼等事中生起增益,而有其體之自性執著名為『增益想』,生起能夠損減唯有事中之勝義執取,即名為『損減想』,彼等能夠於此想中正除遣能斷與能捨,故名為『除遣』。如是等類無量之聖言量即名為至教,由於此緣故,信奉如來最勝之至教者,應當知道諸法離言自性(註三十六)。

問曰:若是如此者,以什麼因緣的緣故,於一切法離言自性能夠生起種種言說?答曰:若是不能夠生起種種言說的話,則不能夠為其他有情宣說一切法離言自性,其他修行佛道之有情亦不能夠親聞如是勝義,若是無有聽聞法義,則不能知曉此等一切法之離言自性,佛世尊與諸菩薩們為了冀欲令其他修學佛法之有情聽聞解知諸法離言自性之緣故,所以,於此離言自性而起種種言說。(註三十七)


註三十五:
按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品義講要》:「考迦多衍那一名,印度人往往用之;茲以散他(有本作散地)二字別之,以表明非為其餘之迦多衍那,而為佛之弟子,名散他迦多衍那也。」

註三十六: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品義講要》丁三 散地證:「云何得知佛為散他所言,即是闡發此離言自性之理歟?請申述之:此習定者,于心中搆造之假想,及假想於地等上假立之名言,一概不留,亦不許離心而有諸法之獨立存在,此即除去增益執也。而於遍計執外之依他、圓成,亦不撥之為無,此即除去損減執也。離此二種計執,本其自在性之純粹事實而照了之,毫不加以推計,故能得契萬法真相,而為諸天禮敬也。以上所引典籍,皆為至教量;然闡此離言自性之至教,不勝枚舉。即在此中,亦可窺見一斑。倘于此等平等心中流出之至教而深察之,安得不信依他、圓成之勝義為離言邪?」

註三十七: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要知佛說無量法門,不過作眾生超越苦海之舟航而已,登彼岸後不須再存留焉。又如醫師開方,本為治病,疾既痊癒,何須藥為?故大乘所建立之離言自性,亦在被遣之中;若不除遣;亦與法執無異!故經云:『如來說法四十九年,未說一字』。意謂佛雖終日說法,而所說者皆此未嘗說之離言性也。此所謂性相雙彰、空有不二之中道歟!」)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