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次修習位,其相云何?

文章索引

 
問:次修習位,其相云何?
 
答:下明修道。
 
前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今此修道除初入地心,出相見道已,住出地心,乃至第十地終,金剛無間道來,並名修道。
 
此為問已,至下當知。
 
頌曰:
 
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
 
捨二麤重故,便證得轉依。
 
 
此舉頌答。
 
即於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道來,皆斷俱生法執種故,至無學位便證轉依。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為斷餘障,證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
 
下釋有二︰初以略釋頌文,後廣釋頌義。
 
初中有二︰初釋上三句,正顯位相;後明此修位於究竟位便證轉依。
 
十地修道,修無分別智,為斷餘障,證轉依等,生起下文。
 
然非唯智是修習位體,今從所緣能斷道說,略不說餘。
 
此智遠離所取、能取,故說無得及不思議。
 
遠離所取,名為「無得」;遠離能取,說「不思議」。此即解上初句頌也。即一智體,離計所執實所能取,說無得等,非無見分等。
 
或離戲論,說為無得;妙用難測,名不思議。
 
即一智體,無有分別,有分別者,戲論行相,即後得智亦名戲論;或有漏分別說為戲論,偏執增故,名為戲論,即後得智不名戲論。
 
若依前解,能斷二障無分別智,名為妙用,是不思議;若依後解,即無漏智皆離過失,能違生死,名為妙用,是不思議。今此文中,但約前解,論自顯故。
 
是出世間無分別智。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取隨眠是世間本,唯此能斷,獨得出名。或出世名,依二義立,謂體無漏及證真如。此智具斯二種義故,獨名出世,餘智不然。即十地中無分別智。
 
解第二句頌。
 
無分別智具二義釋,謂斷世間、體無漏等。
 
後得不然,不名出世。
 
數修此故,捨二麤重。二障種子立麤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令彼永滅,故說為捨。
 
解第三句頌。違細名「麤」,違輕名「重」。
 
所知障種名麤重者,及非種麤重,地地別斷。
 
煩惱障種名麤重者,金剛始除。
 
若論煩惱,非種麤重,亦地地斷。
 
今顯由十地修無分別智,至金剛心,斷煩惱種,十地等中,斷所知障等,總合為言,名斷二種。
 
約究竟盡,唯在金剛;金剛盡時,證轉依果。
 
此能捨彼二麤重故,便能證得廣大轉依。
 
由十地修智究竟故,至佛證轉依。
 
解第四句頌,於中有二復次釋,即為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