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施有三種義?

文章索引

 
問:施有三種義?
 
答:施有三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
 
《對法》第十二同,與十八任持相攝故。財是身任持,無畏是心任持,法施是善法任持。
 
《攝論》第七,施中以法、財、無畏為次第。
 
二本《攝論》皆言,法資益善根,財益他身,無畏資他心。
 
次第雖復不同,義意同此。
 
無性第七云︰「施性中現有,六波羅蜜多,財施無畏施,法施所攝故。」
 
《對法》云︰「施度是財施,餘五無畏施,一切六法施。」此與世親《金剛波若論》相違。
 
彼云︰「檀度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如次配釋。
 
七十八及三十九初以財、法、無畏為次;卷下又說財、無畏、法為次,同此。
 
此等廣解相,不能煩述。
 
然施財名財施,施他不令豺狼等畏,名無畏施,法施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