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十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修門?

文章索引

 
問:修門?
 
答:此十修者,有五種修:
 
一、依止任持修;
 
二、依止作意修;
 
三、依止意樂修;
 
四、依止方便修;
 
五、依止自在修。
 
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七、修門者,此有五修。
 
此指如《對法》第十二說。
 
「依止任持修」者,復有四種︰
 
一、依因修,由種姓力,於度修正行;
 
二、依果修,依勝自體力,於度修正行;
 
三、依願修,由本願力,於度修正行;
 
四、依簡擇修,由惠力,於度修正行。
 
「二、依止作意修」,彼說復有四種︰
 
一、依勝解修,於一切度相應教法起增上勝解;
 
二、依愛味修,於已得度多見功德起深愛味;
 
三、依隨喜修,於諸世界諸有情所行度深生隨喜;
 
四、依喜樂修,於自他當來勝品度中深生願樂。
 
「三、依止意樂修」,即六意樂,謂:
 
一、無厭意樂;
 
二、廣大;
 
三、歡喜;
 
四、恩德;
 
五、無染;
 
六、善好意樂。
 
廣如彼解,然與《攝論》六意樂名字不同。
 
及攝三作意︰
 
一、謂愛重;
 
二、隨喜;
 
三、欣樂。
 
皆如《攝論》第七、《對法》第十二抄會。
 
「四、依止方便修」,《對法論》說亦有三種,由無分別智,觀察三輪皆清淨故。由此方便故,一切作意所修諸行速成滿故。
 
「五、依止自在修」,亦有三種。《對法》說有三︰
 
一、身自在,即自性、受用二身;
 
二、行自在,即變化身;
 
三、說自在,謂能說六度等,無有滯礙。謂緣求、依止此故修。
 
無性云︰「即為彼故修,亦名為修。」
 
然《攝論》說五修,名亦不同,義意無別。然此同《對法》,《攝論》文略,世親難解,無性易知。此中,指同《對法》、《攝論》,故言「如《集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