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何以知心等是第八等耶?

文章索引

 
問:何以知心等是第八等耶?
 
答: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
 
即是彼經第九卷頌。
 
舊云︰「本識但是心,意能念境界,能取諸境界,故我說唯心。」然彼錯翻。
 
次下顯證第八是無記等。謂心常無記法,意二邊取相,取現法是識,彼是善不善。
 
意二邊者,應言有我、我所執,頌翻錯也,不計斷常故。
 
即第八是心;第七是意,思量性故;餘六是識,六是能了諸境相故。
 
又大乘經處處別說有第七識,故此別有。
 
謂《入楞伽》上下無量文,及《佛地經》等亦爾,說有平等智,《莊嚴論》說轉第七識得,此唯大乘所信。
 
諸大乘經是至教量,前已廣說,故不重成。
 
經教成佛說,第七非無。
 
《解脫經》中,亦別說有此第七識,如彼頌言:
 
染汙意恒時,諸惑俱生滅。
 
若解脫諸惑,非曾非當有。
 
此大小乘通許之經,非是解解脫義,名解脫經。
 
然四阿含不攝零落之經,諸部皆有,如《天請問經》等,並是為阿含不攝。
 
此經解脫阿含,故名為解脫經,若言零落經,名字惡也。
 
其此頌文,長行自解。
 
彼經自釋此頌義言,有染汙意,從無始來,與四煩惱恒俱生滅,謂我見、我愛及我慢、我癡。
 
釋頌初半。
 
無明為後,同《瑜伽》等,以是主故。
 
如《攝論》中,無性第一,世親亦然。
 
解云︰由我故起慢,此二有故有愛,此三皆用無明為因。然今少別。
 
對治道生,斷煩惱已,此意從彼便得解脫。
 
釋頌後半中初句。成無學竟,居解脫道中。
 
此意從彼無間道斷已,解脫道中便得解脫,更不為拘。
 
爾時,此意相應煩惱非唯現無,亦無過未,過去、未來無自性故。
 
釋第四句。
 
住無學位,此意相應諸煩惱等,非唯現無,亦無過未。現在理無,不俱起故,種已斷故。
 
然薩婆多等計惑雖斷,於過未世仍有體在,去來世有故。今舉共許,則云「非唯現無」;偏破彼宗,故云「亦無過未」,過未無體故。
 
頌中唯言去來無,不言現在無,為極成故。
 
此經大小共信,十八部共許,諸部解別,上座部等計,即染第六,諸惑許並生,別有細心,是第六意,恒現行故,如受生心等。
 
大眾、經部等解︰如常施食受樂,非謂一切時有,名恒。
 
薩婆多等,非四惑同時俱。此即前後有俱,常施食等。
 
今大乘云︰即是我第七識。此中至教,諸論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