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三乘無學、菩薩後得智中,何性六識俱起?

文章索引

 
問:三乘無學、菩薩後得智中,何性六識俱起?
 
答:然今不能煩文具解,雖知六識體通三性,五識之中通有覆者,如受中說。
 
善中通生得、加行,加行有聞、思、修。論其五識,聞、思於義,自性即無,為彼所引,亦通所成。如聽經觀字而思法義,意成聞思,所引眼耳豈非亦是聞思所成?非生得故。香積佛土鼻舌等識,類此應知。後得智中,淨土聽法所生五識豈非三惠之所成也?成所作智即是修故。所成之言,義寬遍也。此等皆由隨意引生故。
 
不善之中有任運分別,此五皆通,亦許五識通見斷故。此中各有煩惱、所知障並許通,由意引起故,下文自說無記皆通有覆無記,亦意引故。《緣起經》說,欲界意識,除潤生愛等,亦有有覆性故。四無記中,唯異熟生、威儀、工巧,無變化心。通果可爾,天眼、耳通,彼俱惠故,然非變化,相從四中變化所攝。五識緣威儀、工巧,不能發威儀、工巧故。如《大論》第一說,五識雖不作轉心發業,亦作隨轉心發業故,即通威儀、工巧、異熟生攝。
 
無變化者,六十九雖言欲界有變化,不是五識,實是上界繫,據意識中相似者說。或所變化,似欲界故,名為欲界。或是生得變化,但是異熟心攝,《瑜伽》自說是生得變化故。論文自說欲界無變化,色界無工巧,無色又無威儀。即今大乘亦通五識有威儀、工巧︰四識緣威儀,五識緣工巧。若不爾者,異熟生攝。不同小乘,是威儀類,名威儀心。異熟生心寬,威儀心狹,處處皆有,文勢皆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