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不作此解,便有問言︰若順益名善,人天樂果亦現益故,應名為善。

文章索引

 
問:不作此解,便有問言︰若順益名善,人天樂果亦現益故,應名為善。
 
答:為答此問,故說彼非。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
 
此中不善,翻善可知。
 
「惡趣苦果」,今解彼文,准前亦爾,但是無記苦果令身苦故。
 
於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此違順益損,其義易知。體非殊勝,不可記別。
 
即是第一、解三性名已。
 
次顯識俱。
 
今依大乘,亦得三性各有四種,諸論總收亦有此義,於理不違,故別建立,如前已說。
 
此六轉識若與信等十一相應,是善性攝;
 
此中未必要十一法俱,如不定地,唯十法俱故。此舉一聚總有為言。
 
與無慚等十法相應,不善性攝;
 
義准不善,返善亦爾,非必十法俱故,望聚為論。
 
不善中十,唯不善故。
 
謂嗔及忿等七,除諂、誑、憍,取無慚、愧,故成十也。
 
俱不相應,無記性攝。
 
通前二故。
 
如《雜集論》,善有十三門,不善有十二門,無記十四門別,應對相攝。
 
又此二、三、四門三性,前本識中已略辨訖。
 
若有為有種子者,種子隨現行,彼性中攝。
 
然此二、三、四門與《對法》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等不同,一一對別,各據一義。
 
四無記,如《大論》第一,五識不能轉心發業,但作隨轉發業。緣威儀等,故名威儀,是威儀等心攝。四無記具三,除變化。
 
頌中第四句「善不善俱非」,雖六識,皆通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