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五為所引,意是能引,所引三性既俱,能引意識應通三性。

文章索引

 
問︰五為所引,意是能引,所引三性既俱,能引意識應通三性。
 
答:若五識中,三性俱轉,意隨偏注,與彼性同,無偏注者,便無記性,故六轉識,三性容俱。
 
且散心位隨五識唯一念,或相續,皆得三性並生,取常徒義,如敘二說。別抄、五十一抄說,
 
然後時引五識俱生已,意隨所偏注境強者,同五識之性,如在定意唯是善性,不同耳識率爾心是無記。若兼緣諸處,於五無偏便無記性,此性能與五識善惡不相違故。若與五識別緣,唯緣法處,既無此心,由此故知,《集量論》等五俱意識定現量者,必同緣故。其量既然,耳俱意識聽教之時,但作證解,故必現量。五俱之意亦無法執等,以此為證。諸師於此覺惠異說,如別抄故。八地、二乘、凡夫等位,六識三性容俱時轉,如第八識與餘三性俱,以此為證。
 
得自在位,唯善性攝,佛色、心等,道諦攝故,已永滅除戲論種故。
 
自下顯在果位,唯善性攝。若五識轉依,隨前二師所解位次,唯善性攝,唯在佛也,唯善性故。不爾,初地已去,五識之中尚有不善,八地已去,或時亦有無記五識故,唯佛色、心是道諦故,唯善性攝。何以然者?諸戲論種已永無故。應細拾文,推其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