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薩婆多師:出已方聞。今此大乘:聞已方出。若先不聞,如何出定?豈有無所有處心得緣欲界聲等境也?

文章索引

 
問︰薩婆多師:出已方聞。今此大乘:聞已方出。若先不聞,如何出定?豈有無所有處心得緣欲界聲等境也?
 
答:六十五等說,廣惠聲聞有學、無學,無色界心,緣三界法,故得無違。
 
六十三卷〈三摩呬多地〉末說,謂有行人若遇聲緣從定起者,遇聲耳識與定相應意識俱轉,起聞於聲,名遇聲緣,從定而起。
 
或復起者,即是耳識。此舉定中得起耳識。
 
或「者」,謂假者,即得定人由定中聞故出。
 
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
 
此顯聞聲非唯意取,《顯揚論》說種種意故。然彼耳識亦能取聲,非唯定中意識能取此聲,共耳一時聞故,意不唯緣定中事故。
 
若不爾者,於此音聲不領受故,不應出定。
 
返成耳識。若在定中唯意緣聲,耳不聞聲者,於此音聲,定中耳識不領受故,後時不應為此聲故,而出於定。後時既為聲故出定,明在定內耳與意俱,同念聞聲。
 
破小乘等,立一量云︰如汝所為欲聞聲末後出定之意識,應不即聞聲時出定,不聞聲故,如未聞聲之定意識。故知返成聞聲方出。
 
非取聲時即便出定,領受聲已,若有希望,後時方出。
 
顯聞聲位,由在定中,非當取聲即便出定。領受聲已,定中意識希望是何,方始出故,聞聲後時,方始出定。
 
在定耳識率爾聞聲,理應非善。未轉依者,率爾墮心,定無記故。
 
上引教已。下以理難。
 
在定耳識率爾聞聲,雖意與彼同緣引起,理應非善。《瑜伽論》說,率爾等五心中,前三定無記故,此約未轉依位。五識無漏時,即唯善性故。
 
由此誠證五俱意識非定與五善等性同。
 
此結五、六不定同性。
 
定中意是善,與耳性不同,亦俱生故。以定中不同,證在散位俱有五者,不定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