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能緣人我,七地以前有漏心時方言有者,此意是入無漏時捨,如下亦然,捨此相應。何故第八捨阿賴耶名,不言七地以前起無漏心時捨?

文章索引

 
問︰能緣人我,七地以前有漏心時方言有者,此意是入無漏時捨,如下亦然,捨此相應。何故第八捨阿賴耶名,不言七地以前起無漏心時捨?
 
答︰八據永捨,以性未能離他執故,七據暫捨,以染汙體少時無故,不相違也。
 
不可說彼得互捨也,以二乘有學未名捨故。
 
若許暫捨,二乘有學入無漏心亦應名捨,染汙末那違無漏故。
 
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
 
即是第二、法見相應。
 
此若初位,必有此位,有此位時,未必有初,此位長也。即諸異生,一切二乘不問有學、無學身全,一切菩薩即兼頓悟,及學、無學漸悟菩薩,十地之中,法智及果不現前位。
 
「法空智」者,謂無分別智入法空觀時;「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謂法空後得智,及依法空後得智入滅定位,無分別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
 
此時第七識必起平等智,第六法空心細,第七法執障彼法空智;法空智起,故平等智生。等流亦爾,體類同故。
 
然此中言,簡取人空無分別智及人空後得智,并此人空所引滅定。
 
此位之時,雖滅人執,法執仍在。
 
人空觀麤,法執行細,不障彼智。唯第七人執可障彼智,故入人觀位,人執不行。如來地時,此識無漏,故不說也。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此法執心,緣異熟識,起法我見。法我見位既長,異熟之心亦爾。見、相相當,故說緣也。
 
非人執心不緣異熟,異熟位長,故不說彼;非法執心不緣賴耶,賴耶短故,不說之也。
 
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
 
即平等智相應心也。
 
從勝全論,即一切如來全,無有漏故。一切菩薩見道全,通頓、漸悟一切菩薩,必法空觀入見道故,此非三心真見道義,及一切菩薩修道位中法空智及果現在前位,皆起平等智故。
 
人觀不然,如前已說。
 
然果中有遠果,有近果,如何等者?
 
《佛地論》說,後得智若是法觀等流者,即是法觀。
 
若定爾者,八地已去,不出無漏觀,彼位何時非法觀果?
 
由此應說鄰近果者,如《佛地論》說法觀後得現前。若遠果者,即人觀後得現前。或八地以去,無分別智自入人觀,彼果起人觀後得智亦無妨。
 
然此中據初解鄰近果說,若約後義,即果全論。
 
又此果有緣慮、不緣慮。不緣慮者即滅定,緣慮者可知。
 
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此第三智緣何法境?
 
於佛地時,緣無垢識等。
 
即緣無垢第八淨識一切有為及真如,故言「等」。
 
菩薩見、修道位緣異熟識及真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