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二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頌文何故如是次第?

文章索引

 
問︰頌文何故如是次第?
 
答曰︰宗明唯識,若不了知「能變識」體,何以能解法皆識變?
 
雖了能變及法唯識,義猶未盡,理更須彰,故為三段如是次第。
 
復於能變十四半頌中,初有二行半頌,解異熟識「初能變」相;次有三行頌,明思量識第二能變;後有九頌,釋了境識第「三能變」。依境、行、果判文准此,世俗諦中,分判之故。
 
又三釋云:論有三分︰
 
上一頌半,略標離心無別我、法,辨識相訖。
 
次有二十三行頌半,廣明唯識若相若性,釋諸妨難。
 
此中有三︰
 
初有十五頌半,廣解唯識若相若性等,廣顯下四句;
 
次有七頌,釋諸妨難,廣顯上二句;
 
後有一頌,明「唯識性」。
 
初一頌半所明,是所執無,依他有,今明圓成性。
 
此廣之中,然初二段,宗明依他世俗諦理;後之一段,宗明圓成勝義諦理。
 
就初十五頌半,廣明唯識中有二:先以十四頌半辨「三能變」,次有一頌正解唯識能變之義。
 
辨「三能變」中,初二頌半解「初能變」。
 
初中有二: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次依所問,舉頌正答。此即初也。
 
准下長行釋,即分為二︰初、釋頌文,廣明「三能變」;第二、總為分別八識一異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