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二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云何「阿賴耶」識八段十義?

文章索引

 
問:云何「阿賴耶」識八段十義?
 
答: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捨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瀑流,阿羅漢位捨。
 
三師俱云初二行頌半解「初能變」中,
 
本頌以十門解釋︰
 
一、「自相」,謂「初阿賴耶識」。
 
二、「果相」,謂「異熟」。
 
三、「因相」,謂「一切種」。
 
四、所緣,謂「執受處」。
 
五、「行相」,謂「了」、「不可知」者,即於所緣、「行相」之內,差別之義,既無別用,故非別門。若別開者,束五受門,相應中攝,俱心所故。
 
六、相應,謂「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七、五受,謂「相應唯捨受」。一「相應」言,通二處也。
 
八、三性,謂「是無覆無記」。
 
九、「因果」譬喻,謂「恒轉如暴流」。
 
十、伏斷位次,謂「阿羅漢位捨」。「觸等亦如是」者,俱時心所,例同於王,非是分別「第八識」也。
 
長行有二︰初八段十義釋此頌文,後以十理五經證此識有。
 
八段十義者,初之三相合為一門,所緣、「行相」合一門明,義相順故。餘門各別,七門正解十義,一門別解觸等。
 
於初八段等中,文復有二︰
 
初以八段別解本識心王、心所,後以有漏、「無漏」二位總明本識心王、心所。
 
其前八段若解本識,唯七門也。至下當知。
 
頌致「初」字,即是顯「三能變」之中第一能變。或別釋頌文,復分為三︰初別釋頌文,次釋識異名,後以十門對「無漏」辨。至下當悉。分為二者,於理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