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二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云何若言心性即是心體,體能緣法,此中說心,應同數論?

文章索引

 
問:云何若言心性即是心體,體能緣法,此中說心,應同數論?
 
答:分別論者雖作是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汙故,名為雜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生。
 
於中有三︰初敘宗,次破他,後自解。此初也。彼計無法爾種,心性本淨,離煩惱時,既體清淨,為「無漏」因。如乳變為酪,乳中有酪性,木中火亦然。此立宗也。《無垢稱經》亦有此說。
 
次論主問:而心性言,彼說何義?若說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諸法「種子」,以體前後無轉變故。
 
下別徵。於中有二︰初空理非因難,後起心非淨難。此即初也。此中空理即是「真如」,空非心因,常非「種子」故。
 
彼若救言:常為「種子」,於理何妨?
 
即復難言︰此「真如」體既許為因,應有取、與,以體前後無轉變故,無取無與,故不為因。下六義中第一剎那滅,即簡「真如」非心因緣,因有生滅,有取、與故。一切無為為所緣緣,此亦無妨,因緣不然,親能辨體,與力生故。
 
若即說心,應同數論,相雖轉變,而體常一。
 
下起心非淨難,有八。
 
若言心性即是心體,體能緣法,此中說心,應同數論,謂彼大等,相雖轉變,而體常一。
 
此即有漏心相轉為「無漏」。以「無漏」心體作「無漏」故,非前體滅,故言性常。失前有漏相,得「無漏」相故,名「相轉變」。
 
若言前「無漏」體滅,後「無漏」體生,此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