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繫,或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於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
佛言:「善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於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於未度,安於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西方輸盧那(Sunāparantaka)(巴),為富樓那之出生國。此篇為尊者富樓那於回到故鄉弘揚佛法之前,與佛陀之對話。
假日,每每一出門必會遇到出家僧侶,諸如比丘、比丘尼,於台北忠孝復興站出,忠孝東路三段接近四段處,由此往台北車站徐徐漫步經行,期間經過忠孝新生站、善導寺站,而至台北車站。於忠孝復興站往返於台北車站時,見一比丘尼法師沿途托缽,型態福態而默念經文或咒語,如何默誦?《淨土十要》第八之二認為:「問:若爾,但心想禮,可不運身口耶?答:意業雖勝,若全身口,名三業圓修也。其默誦之義,例此可知。又能以此想禮之數,於空時填禮,其行尤壯。」三業之中意業雖然比身、口二業為殊勝,然若三業並持,心想而禮、於行尤能強盛,身、口、意無不念佛故,是故,法師沿著馬路、店家一一停住默誦也是如此義。掏出錢包內之金錢投入缽中,與法師合十,並與法師詢問為何寺?報之為新北市三峽某寺,彼此微笑後,歡喜而散。見法師背景依舊沿著店家一一停住而托缽。
一般於台灣見到托缽僧侶會有兩種情形:一者、漢語佛教僧侶,大抵皆為一人,持缽默誦,面容和藹而少語,漢語佛教一般接受金錢供養,以是故,施予金錢於缽內。二者、南傳佛教僧侶,三、五僧人與幾位在家淨人赤腳托缽,沿途中,店家、路人施與蔬菜、水果等物,先施予缽內,再轉交由淨人,淨人再放入於所揹之布袋、推車,繼續前行。諸多俗人以為,漢語佛教僧侶持金錢不妥,然觀漢文化風俗似乎難以轉變令大眾施予蔬菜、水果等類。僅觀阿蘭若行即能生信,如此即可解義。淨人與否,也僅能單看佛寺大小規模,若僅僧侶三人為寺,則若不出、不宣、不傳,外人也難以知曉,如何能有淨人?是故,俗人施予缽內金錢時,僧侶一般會持誦經咒以淡貪圖名利之心、並觀是否貪其所施金錢多寡。行於台北車站,見三位老邁比丘尼法師停於老飯店前,似乎準備掛單該處,法師們身高不若一百五十公分,卻也是大丈夫。壯似年若六、七十歲,僧衣有幾處補丁應當穿著多年了。《瑜伽師地論略纂》言:「杜多功德」者,即舊頭陀也,即小欲知足,離著之義。「遠離眷屬貪欲」,即發露眾惡也,因貪欲生,故名眷屬。「遠離多欲不知足因」者,已得衣服等,麤妙皆歡喜。「遠離多欲不知足、障淨學因」者,少隨世務,麤弊亦隨轉,名離多欲。「受杜多功德,為寂離煩惱」者,名離障淨學因。」愛樂、讚嘆頭陀,何謂出家?《顯揚聖教論》卷第三言:「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俗境者,如諸臻妙寶衣、貴重器物皆能棄捨。
又《解深密經疏》言:「言苾芻者,唐言乞士,舊云比丘。...《智度論》,有其五義:一、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彼第三卷云:「離四口食,故名清淨。四口食者:一、下口食,有出家人合藥、種穀、殖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礔礰,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卜筮吉凶,小術不正,如是等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也。」二、破煩惱,名比丘;比,此云破;丘,名煩惱。三、出家人號;四、名清淨持戒;五、名怖魔。比名怖,丘名魔。依《瑜伽論》,有五苾芻,故第二十九云:「苾芻有五種:一、乞丐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魔,受具足戒苾芻。」真諦記云,在因,名怖魔、乞士、破惡;至果,轉怖魔為殺賊,改乞士為應供,說破惡為不生。」若依唐言是名乞士,若舊、若現在則稱比丘。而乞士者,離四口食,所謂下口、仰口、方口、維口之四口食,方為清淨。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九:「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如是養雞、豬等,隨其所應。縛象者,恆處山林,調執野象。立壇咒龍者,習咒龍蛇,戲樂自活。讒搆者,以離間語,毀壞他親,持用活命。或由生彼種性中,或由受持彼事業者,謂即生彼家,若生餘家,如其次第。所期現行彼業決定者,謂身語方便為先,決定要期現行彼業,是名不律儀業。」
慈恩大師於此處解:「屠羊者,為欲活命,屠養買賣,即攝《涅槃》疲買肥賣,并買已殺。今更如賊言如是等者,為欲活命,起增上思等,作此等事,悉名不律儀。故論云「隨應」,有行殺、不行殺者故。縛象,買取錢,我與王取物返,自將活命。咒龍亦爾。或將戲樂是物自活,直爾戲不規活命者非。上來是殺生類。不與取類唯有二。邪欲類,衒賣女色強者是。讒搆中,唯言離間,不言諂誑,是乖親。覓財物者根本故,如作文章綺語,規財常以活命故皆非,雖成業道,非不律儀。」
疲買肥賣者,疲,低也,肥,豐厚也,亦即低買高賣屠殺動物等事作為活命之事。如起增上思此事而作,欲活命養家等,皆攝屬菩薩不律儀業。然於行殺、不行殺皆同,令眾生畏懼、奪他生命故,有情者,有本識故為有情,《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一本又說:「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下第三云,若無本識,復依何法建立有情?有情之體即是本識,言眾生者,不善理也。卉木眾生亦應利樂。」即知有情義須有本識,故後又言真愛著處,卉木眾生無本識故,無能真實利樂,故論首頌言:「稽首唯識性,滿分清淨者,我今釋彼說,利樂諸有情。 」又說作文章綺語者,撰文非實之文以謀求財物活命,雖然成為惡業道,而並不是不律儀所攝。然菩薩亦不應當作作文章綺語等類,成不善業道故。
後又解:「言不律儀者,於業道更取重者。」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