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中觀菩薩行所說分明,唯識菩薩行未說半分。
答:依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二云:「《文殊所問經論》云:「菩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即所為。「依何法故,行菩薩行?」即修斷。「文殊答言:諸菩薩行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即此初也。雖亦自利,菩薩大悲利他為先,理實亦有自利,或即以利他還為己利。故彼經論云:「又問:大悲以何為本?答:以直心為本。」此意:令離怖為他。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答: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此意:怨親有情之所,等心悲愍故。
「又問:一切於平等心以何為本?答:以無異離異行為本。」此意:令離能所度心。
「又問:無異離異以何為本?答:以深淨心為本。」此意:雖攝他同己,令離染愛及全空心。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為本。」此意:自利。自疾不救,不可利他故也。或為求菩提故,即三種心名菩提心。
「又問:菩提心以何為本?答:以六波羅密為本。」此意:即由具六種性以為根本,或由修行六度為本。
彼經問答同此經意,為一切眾生即慈愍眾生。《發菩提心經》:「慈愍眾生復有五事:一、見諸眾生為無明所縛;二者、見諸眾生不信因果,造作惡業;三、見諸眾生捨離正理;四、見諸眾生造極重惡;五、見諸眾生不修正法。」五各有四,廣如彼明。
修種種法,即後十度及所斷障。」
三問:一切習氣皆無礙於菩薩修行。
答:覆障者,有多義,如羅睺喜多妄語,爾後止妄語,一切如實語,後未得入無餘涅槃。妄語即能令心如覆盆,智顗師《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云:「羅睺以沙彌之年,喜多妄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來求見佛,羅云答云:「不在。」令無量人不得見佛,是為障他。由是妄語,佛即訶責。行還,使羅云洗足,腳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後覆地,命令注水。羅睺云:「盆覆,注水不立。」佛言:「汝如覆盆,於佛法中,法水不立。今當實語,勿妄語也。」
後時修道殷勤,不獲,以問佛,佛言:「汝為人說五陰未?」答言:「未。」「當為他說。」說竟,又問:「汝說十二入未?說十八界未?說法是得道之門,若欲得道,當為他說法。」因廣說法竟,然後得道,是為覆障。既已得道,見愛皆除,三界生盡,故言覆障。三界生盡,願不能牽,故言覆障。佛勑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無餘涅槃,故言覆障云云。」
一人常妄語,如何有成就?
(圖片說明:日本京都清水寺傍晚景色。)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