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唯識宗是不了義教嗎?

無著菩薩《攝論》引《中邊》、《大乘經莊嚴論》(即《大乘莊嚴經論》、《大綖莊嚴論》),即知此二論為菩薩《攝論》更早之論。如《中邊》引《寶積》〈普明菩薩會〉,即知此為大乘佛教最早之中道經,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亦引《寶積》,該論又說十四、十六空義,〈辯真實品〉又說三性義,菩薩云:「相等五事,隨其所應,攝在根本三種真實,謂名攝在遍計所執,相及分別攝在依他,圓成實攝真如、正智」如何不說圓成實性?

 

《莊嚴》引《十地》、《勝鬘》、《寶積》、《般若波羅蜜》、《無盡慧》、《行清淨》、《梵天王問》、《灰河》、《五事》、《真實空》、《增五》、《負擔》、《知》等經,如何又說唯識毫無修證義?護法菩薩言:「若蘊若我,般涅槃時,俱不可得」,若有所依,即是有為法,非涅槃義,如何說涅槃有識蘊?故彼所執我過深,如何能契唯識義?彼若說中道不破過深,即如異生有貪嗔癡等不斷亦是中道乎?又彼不信登地無著等論,如何又說信解佛法?故彼所言,常自矛盾。

宗喀巴《密意疏》云:「釋論云:『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造論者。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捨無倒顯示緣起義耶?即作是答。』世親陳那等論中。雖皆是解釋唯識宗義。然彼諸師究竟何所許。如我等凡愚,實難揣測也。」彼師既說「如我等凡愚,實難揣測也。」如何彼等學徒生增上慢等?

《舍利弗》說矜高、諍訟、貢高等義,如說:「何謂矜高?慢他自譽,是名矜高。何謂諍訟?若起身口意不善、掉動、麤言、忿惱,是名諍訟。何謂貢高?若起不善心,嚴飾己身,稱歎己善,意不開解,是名貢高。何謂放逸?若不攝亂念,是名放逸。何謂慢?若言我勝,是名慢。何謂增上慢?言我與勝等,是名增上慢。」

《太虛大師全書》云:「佛滅九百年中,北印度犍陀羅國有無著菩薩降生其地,後入佛教,深明大乘教義,位登地上。乃知龍樹為對破有執而說空,實則大乘教義並非全空。中國相傳無著位登初地,證『法光定』;西藏謂其已入三地。按法光定與三地之大乘藏法光明定甚相契,故謂其證入第三發光地,亦未始不合也。其在印度弘宣教理,頗極一時之盛。阿瑜陀國之國王,亦極欽佩,遂以其都城之西隅一地,贈之為其講舍。既知龍樹所提倡之空義未為究竟,為欲安立大乘非空非有中道了義之教,遂請兜率內院彌勒菩薩降現人間,於國王所施之講舍內,說五部論。其中最弘大者,則為此論。當時彌勒說此大論時,無著以筆記之。按佛在世之時,彌勒生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命終上生兜率內院,詳彌勒上生經。兜率天較吾人所住之地球為殊勝之另一世界耳!在常人而觀之,以為彌勒既從天降,甚屬怪異,其實亦何希奇之有?蓋無著既位登地上,延其下生說法,自為可能之事;如認此事終不可信,即謂本論為無著之筆墨,亦未嘗不可也。 」

於此略書,教誡學徒不可增慢,如是而已。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