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者、宣說隨順毀犯事故;
此是第三、宣說隨順毀犯事相。此指前說重罪以外其他輕罪,如《梵網經》所說四十八種輕罪,及《瑜伽師地論》所說各種輕罪,詳如彼等經論所說。
---《解深密經疏卷第三十六》
他受用身為諸菩薩現種種身、言音、相好,形量不定。《梵網經》說「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座,乃至一國一釋迦」等;《花嚴》等,說初地菩薩見百佛國,一國即是一大千界,一界有一釋迦化身。一四天下各一化身,一界即有一大釋迦,四善根所見;百億小釋迦,餘三乘所見。初地自見百大千界一盧舍那,阿彌陀佛量是此所見。如是二地見千,三地萬等,積數應知。乃至十地金剛心菩薩將成佛時,色究竟天上大寶蓮華相現,周圓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此一微塵一大千界,菩薩坐之,而成正覺,彼所見佛,身量難知,自受用身,彼所不見。《法花經》等,說阿難成佛國土之量,准此佛身他受用攝。何地所見,理准應悉。---《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七》
因果分別,歸依在因,非於佛果,佛無所歸依故,能歸依亦無。《勝鬘經》云聲聞、辟支佛有恐怖,有歸依,依不求依;如來無恐怖,無歸依,可有敬禮。《梵網經》中,釋迦亦禮盧舍那故。《法花》亦言:「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牟佛。」故有敬禮。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
論: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述曰:即常生在他受用土中,如《梵網經》、《十地經》說,至下十地中廣說。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九末》
先略辨義有三門:一、明受人;二、明授師;三、明戒因。前中有六:初、明始學必須大乘已發願者。二、明界趣,受菩薩戒者,通欲界四趣及色界。以《梵網經》說十八梵天、一切鬼神等但解師語,盡受得戒,而不言地獄及無色界故。十八梵天如《大般若》說,初禪中有四:一、梵眾天;二、大梵天;三、梵輔天;四、梵天。二禪中有四: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四、光天。三禪中有四: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四、淨天。四禪中有六:一、福生天;二、福愛天;三、廣果天;四、清淨天;五、自在天;六、大自在天。
三、明形相,即通道俗。四、明遮難,如經說:「比丘不得共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母,煞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餘一切人得受戒。」五、明虛實,如經說:「乃至變化人,盡受得戒。」此即通於化人,非如小乘實報得受,非變化人。六、約五蘊,測師云:要具五蘊,無心不得,非如小乘乃至入滅定唯有二蘊亦得戒。
第二、明能授師。大乘菩薩學戒,依《善生優婆塞戒經》,二十師羯磨受,四似六法尼。《梵網經》說:「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若懺悔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不得戒。若現前受菩薩戒,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前受戒,而要見好相。」---《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四十二》
《維摩經》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謂此佛土以為不淨」等,佛足指案地。《梵網經》說千葉華事、十地、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涅槃經》第一云「爾時,三千世界以佛神力,地皆柔輭,無有坵墟、土石、沙礫」等。---《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卷第十六》
另,基師《料簡》等亦引用,然非六十二見經。
我們以此推論,基師、圓測法師皆受學於奘師,特別是基師實乃守成之作,而《述記》等,實際上為奘師所說而記錄,如前說智者大師所說皆由門人灌頂法師記錄而成,只不過,名字變成基師本人爾,述、記者,不可能邊說、邊記錄。必定有一人說、一人或一人以上記錄。
關於菩薩戒的討論如同南傳諸派對於戒法幾百年來多有爭執,我以為不離菩提心受持,方為菩薩大悲。歷史考證之說,只能佐證當時一些記錄、然也極為可能出錯。考證到最後,連彌勒菩薩等說,都會成為假說。
另,菩薩戒於諸經皆說,如西晉《光讚經》等,然只不過不似菩薩戒本標明戒條。
而《梵網經》說:「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若懺悔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不得戒。若現前受菩薩戒,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前受戒,而要見好相。」義者,於窺基大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三中說:「《瓔珞經》云「若千里內無戒師時,方得自受」者,令尊重戒,千里尋師,非要定爾。如一女人,身不自在,或貧病身,欲受菩薩戒,豈要千里?故知但是一相之語。《瑜伽》不論處近遠故,但許自受。
此上諸戒,若從他受,必有表無表,表示他故;若自受者,唯有意表,無身語表,可成無表。故《瑜伽》言:「若自然受者,唯有意表業。」縱有傍人見其自受,非是師長,慚愧緣故,定無表業。或亦有表。論說傍邊一人亦無,自然受者,唯有無表業。如今對眾發露受戒,自誓邀期,定有表業。」
所說雖非《梵網》,然引《瓔珞經》說菩薩戒,所以如近人呂澂等說,不知是否真深入窺基等說?所以彼等也想當然爾的認為《瓔珞經》也是偽經。呂等認為偽、而基等認真,何以故?
二、關於卜筮。
略覆:《大唐西域記(校點本)》卷2:「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舊曰毘陀,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呪、醫方。師必博究精微,貫窮玄奧,示之大義,導以微言,提撕善誘,彫朽勵薄。若乃識量通敏,志懷逋逸,則拘縶反關,業成後已。」(CBETA 2019.Q3, B13, no. 80, pp. 590a14-591a2)
五明之學本就需通達,然卜筮之學,於《周易》之說,並不僅只是算命等術,基師《述記》前文即引用《周易》、《六經》等言而成文。如六翼等。
倘若將卜筮當成一種文化,則不足為奇,如西藏人跳金剛舞,於佛教並不有,乃其本土文化爾、如南傳佛教吟詠當地風土以作詩歌,也是如此。不必將菩薩戒看死,是否能如法讓自身、他身受用,才是重點。而奘師卜筮並非求自身富貴、名利爾。
三、關於無佛性與卜筮。
略覆:如上。又《述記》:「竊以六位精微,...」等前文,實際上加入易類六經等義以詮佛法。
如:六位者:[ 「夫子贊易各有凡例開卷即是乾卦而於彖傳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此以日月往来言也。」---《四庫全書.經部.五經總義類》頁7]
精微者:[ 「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精微妙也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四庫全書.經部.易類》頁3]
而無佛性義,所說的是行佛性、而不是理佛性義,許多人似乎都搞錯了,可再參慧沼法師《能顯中邊慧日論》。
實際上,各地佛教傳導一定會加入當地文化,而為了傳教、或者自身於文化中沉浸,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該地文化影響,如西藏人受西藏文化影響、日本人受日本文化影響,沒什麼值得質疑與驚訝的。
學佛,也必須懂文化,否則,容易依照佛經各家翻譯解釋,而誤解古德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的思維與行動。
(圖片說明:台灣基隆海景一側。)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