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述記解:「如《瑜伽論》五十九說:「一切煩惱皆能續生」,即是發業潤生煩惱。」
《論》又說:「自受用身還依自土,謂圓鏡智相應淨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雖不可說形量大小,而依所證及所依身,亦可說言遍一切處。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謂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純淨佛土因緣成熟,隨住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若變化身,依變化土,謂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無漏淨穢佛土因緣成熟,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無定限。」
此即以三身配淨土,唐疏 基師《阿彌陀經疏》又說:
「問:諸往生者見佛何身?
答:見二種身。若登地菩薩,見佛受用身;若地前菩薩、凡夫、二乘,見變化身。」
淨土宗 善導大師弟子懷感法師於《釋淨土群疑論。卷一》說:
「問曰:今此西方極樂世界三種土中,是何土攝?
釋曰:此有三釋:
一、是他受用土,以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等,故唯是於他受用土。
二、言唯是變化土,有何聖教言佛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即證是於他受用身土,何妨淨土變化之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觀經》等皆說為凡夫眾生往生淨土,故知是變化土。
三、通二土,地前見變化土,地上見他受用土,同其一處,各隨自心,所見各異,故通二土。由此經言,是阿彌陀佛非凡夫境,當作丈六觀也。」
可見,淨土與唯識義本就通,僅於現代學淨土者所不知。
另外,關於山田龍城先生所著的《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我覺得有一篇論文也值得閱讀,村上真完先生的《大乘佛教的起源》。該論文提到:「山田龍城(1957)提出「為何大乘沒有成長在巴利系佛教?」的疑問,而推測其原因在於沒有阿毘達磨的發展,他在其大作《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 1959)中,嘗試將大乘定位於從原始經典延續到阿毘達磨和譬喻文學的佛教史的過程之中。但是平川彰( 1963,1989-90)對大乘的理解在於將大乘與部派佛教做切割,認為大乘是由居住在不屬於部派的佛塔的,「非僧非俗」的宗教者為中心的佛塔教團所發展出來的,並認為大乘佛教原本就是從在家佛教的傳承中出現的(平川 1963,頁 673)」後續還有許多關於「大乘佛教成立」的思考向度。
《南傳菩薩道》內文所引《法句經》為尊者法救所撰,諸本不同,其中巴利、犍陀羅語、巴特那、梵文至少有六種,而中文譯本就有四種,我個人以為歐陽竟無與呂澂居士所編篡的《藏要》本或許能做參考。菩薩道本就須具備諸多資糧,如龍樹菩薩《菩提資糧論》、慧沼師弟子智周法師《大乘入道次第》等皆多說明,而大論菩薩地也提到許多菩薩道諸事。
《瑜伽師地論》與南傳論師的關係,我個人因為將《瑜伽師地論》一句一句拆解以作未來有時間注釋、說明使用,而多所認為《瑜伽師地論》全部一百卷本,不太可能為一人所著,前後結構、論文文法不一故。與其說除了彌勒菩薩所說,後分也可能是無著所釋,或者說全論也延續了阿毗達摩時代諸論的總集合體,畢竟阿毗達摩論於論文結構語意上有一定嚴謹的用法。
《瑜伽師地論》也與《解脫道論》、《清淨道論》有一定的關係。而且大論所引用經論多矣,我個人的統計如下:
《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別譯雜阿含經》、《入胎經》、《吉祥問採菉豆子經》、《大寶積經》卷五十六〈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十二處經》、《過去業經》、《三世五蘊經》、《緣起經》、《緣起聖道經》、《闡地迦經》、《無倒經》、《佛說大集法門經》、《人本欲生經》、《大生義經》、《勝天經》、《分別靜慮經》、《分別四撿行定經》、《盪塵經》、《解深密經》、《別解脫經》、《本事經》、《佛說月喻經》、《大般涅槃經》、《修行道地經》、《七日經》、《轉有經》(《佛說轉有經》)、《阿毘達磨經》<義品>、《散他迦多衍那經》、《無上依經》〈德品〉、《十誦律》、《解脫戒經》、《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十力經》、《雜寶藏經》、《百喻經》、《菩薩善戒經》、《菩薩地持經》、《尸佉絡迦契經》(《善生子經》、《十地經》、《佛說十地經》、《十住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迦羅摩經》、《起世因本經》、《阿毘曇心論經》、《梵網六十二見經》、《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法句經》、《出曜經》、《法樂比丘尼經》、《羅云經》、《梵問經》、《蟻喻經》、《婆羅門喻經》、《為出愛王所說經》(異譯本有:玄奘三藏譯《正法正理論》;不空三藏譯《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三士經》、《隨身念經》、《摩訶俱瑟祉羅經》(即《中阿含經》卷五十八(第 二二二一經)〈大拘絺羅經〉、《長爪梵志請問經》)、《法因緣經》、《眠經》(即《中阿含經》卷二十(第八十三經)〈長老上尊睡眠經〉)、《升攝波葉喻經》、《梵網經》(即《長阿含經》<梵動經第二>)、《佛說五蘊皆空經》、《月喻經》、《伐他迦經》、《醍醐喻經》、《五種過患經》、《尸佉落迦經》、《善生子經》、《佛說三轉法輪經》、《首楞伽摩三摩地》(即《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一)、《鸚鵡經》、《佛說不自守意經》、《中阿含經》卷二〈七法品〉《漏盡經》、《方廣大莊嚴經》、《毘婆尸佛經》、《央掘魔羅經》、《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解脫道論》、《成實論》等。
足見,不太可能是一時間的創作,而是經由長時間累積的作品,而且經論所引用內文皆涉及三乘,如:《阿含》、《寶積》、《華嚴》、《解深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止觀則有《分別靜慮經》、《修行道地經》、《佛說首楞嚴三昧經》等。然經由長時間累積的作品並不妨礙我等學習大論,學習佛法並不是以崇拜偶像作為根本。
關於化身(變化身)的義理,《論》說:
「如契經說:「如取為緣,有漏業因,續後有者,而生三有。如是無明習地為緣,無漏業因,有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生三種意成身。」
《述記》解:
「舊云「意生身」,此言「意成身」,彼義隨意而生,今意隨意而成。但轉易故,非新生故,不可言「生」。此即二乘無學迴心向大者,及直往菩薩八地以去,方受變易生死。此非盡理,但隨經文。」
《述記》又說:
「故七地已前代諸有情受三塗苦,乃是實身,易可知故;八地以去乃至化身,如佛救生,化作身故。《大智度論》云八地捨虫身者,捨分段也。」、「然《勝鬘》及此中約通三乘決定受變易生死者語,《楞伽》約直往菩薩通定不定受變易生死增勝位語。」主要說明的還是此變易生死,亦名變化身,無漏定力轉令異於本分段身,清淨微妙,廣大光潔,如變化故,從喻為名。而無漏定力所引發若不具備無漏意識者無能引發,除無漏意識外,《述記》又說:「由第四禪無漏勝定資有漏業,令所得果相續新生,長時不絕,展轉增勝。實有漏業感,但由無漏資力勝故,假得感名,非無漏業實能感苦者。此無漏業如是感時,由所知障為緣,助此無漏之力,非無漏業獨能感果。」
倘若自身習氣尚且染污欲界法,則知其人等縱使名號如何,若非阿羅漢、獨覺、已得自在菩薩,則無可能有變化身。
以上略解。
(圖片說明:台灣新北市新莊區運動公園一景。)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