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第二十四:「爾時,菩薩見此地已,如是思惟:「此中地勢快好方平,暫睹即便為人所樂,乃至堪可修道行禪,若有丈夫欲求無上最勝之利,斷諸惡者,此地足堪安止而住。我今既欲摧伏諸惡,修諸善根,宜應停止,坐於此處以求菩提,必令成就。」
菩薩如是心思惟已,即便取草鋪坐此地,欲修習禪;既坐定已,心如是念:「令諸眾生求解脫者,悉行種種眾雜苦行,所謂或有諸眾生輩懸住二手,以捨世間一切諸事有為法故。彼等如是苦行之人,或乞食時不從缸口內受於食,或有不從小口鉢內受取於食,或有不從兩手之間受取於食,或有不從人糞穢間受取於食,或有不從柱杖人邊受取於食,或不從執刀杖人邊受其施食。如是碓間及知婦人不淨來時,不從受食;或見婦人懷妊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或知人家有不淨業,不從受食;或有不從酒醉人邊受取其食,或有兩人喫食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受食之時,有狗來前,亦不受食;又受食時,其上或有蚊虻等來,不淨穢惡,亦不從受。」
選擇一張木質椅坐下,未久,來了一隻被養肥的肥滋滋臘腸犬,毛色極好、又看似揉亮,直驅於這個人的雙手上,聞了聞、嗅了嗅,用他的小雙腿跳了上來與他打招呼,這個人摸了摸肥滋滋臘腸犬,犬低頭讓他觸摸感覺舒服極了,樂受,動物也是有的,但它會挑選對象,倘若是對動物不友善者,必會退避三舍而遠離。
佛陀見狗是如何譬喻的呢?主要有龜與水狗之喻,如《法句譬喻經》卷第二:「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水狗飢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
於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鎧,水狗不能得其便。」
化沙門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永滅度安。」」
「動物真可憐,無法自主,連吃素都無法吃素。」
因為貓科動物本為肉食性動物,所以要完全吃素的話,可能會引起眼睛、骨骼等發育、生長、衰退問題,缺少了牛磺酸的緣故。然而,誰真正的可憐?人類最可憐。人類智商普遍高於動物等界,又有思考善惡無記等能力,然往往卻虛擲光陰而不知。以強欺弱、為了一種理念而殘殺彼此,這不可憐是什麼?很多人為了獲得某種自己想要的事物就殺、盜、淫、妄,不可憐是什麼?許多人有強而有力的雙手與智商,但不保護弱勢反而隨著欺凌弱勢而引以為傲,這些人實在太可憐。
有些人會說,動物也會互相殘殺,然而許多動物為了爭執地盤、或者僅只為了果腹一餐,極少出現像是人類引發莫大的戰爭這種無知的行為,人類比動物可憐多了,因為無知。許多人因為無知,所以把人生、時間花費在如何擴大事業影響力這件事,而不是為了只是純粹的讓世界變成更好,為了獲取他想要的結果,在過程中縱使產生了諸多愚癡的動念與作為,如說謊、欺騙、侵害他人生命財產,他也甘之如飴,人類著實比動物可憐。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第四引大論提到:「執色為我,名命即身;執非色為我,名命異於身;雙執色非色以為其我,名無二無缺。我有色等句,無色界下三地,若說有色亦遍於彼,若說無色即不及彼。死後有想四句者:一、執我有色,死後有想;二、執我無色,死後有想;三、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佛典思考與解說主要的還是以人界為主,因為動物趣有情多半無能自主,除非遇到非常好的人類家屬,否則多半在一生中花費的時間都在覓食與活著這兩件事情上。眾生執著色法為我,以為此生命隨身而轉,或者執著非色法為我,以為此生命不同於色身;又或者認為色法、非色法都是我,雙俱二法為我。而認為我有色法等思維,多半於無色界下三地眾生會這樣認為,若是說有色法亦遍於彼我、若是說無色法即是不及於彼我。而眾生多半對於死後所執著的我想有四種:一、執著我有色法,以色法真實認為是我的延續。二、執著我沒有色法,然卻認為這個沒有色法的我也是真實有的。三、執著我亦應當有色法與沒有色法,就像是心法一樣,色法與心法二類即是我。四、執著這個我並不是色法、也不是沒有色法,而認為這個我的特性就是如此。這就是眾生所執著的我於死後有想四句言說。
因為動物難以自主,需要有人類家屬這樣的陪伴與呵護,所以當人類出現虐待狗、貓等社會事件時,你會認為這個社會有病,還病得不輕,狗、貓的平均壽命遠遠低於人類數倍,竟然還有人類會想要去虐待他們,因為無知無明,所以有這種以殺為己樂的暴行,人類比動物可憐多了。而人類同樣的也是為了覓食與獲得保護色身的作為,興建了屋舍、隨著伴侶漸多,反而對社會沒有真實幫助、對於弱小者逐漸被社會淘汰而無感,這種對社會無感受的狀態,也是一種可憐。人又多於自憐,總覺得自己生活不如意,因為透過比較心理而對於現前所見的種種不珍惜而破壞環境,到最後又是自作自受,人類比動物可憐多了。又有人為了獲得地位、獲得業績,而對他人投懷送抱、男性上位者性暴力、性侵女同事後,又引以為自豪,人類比動物可憐多了。
狗、貓諸行為多半為直覺性,如吃喝等、與人類家屬陪伴。然而人類之行為多半為非量,不如理作意而有種種愚癡的行為,擁有比動物還高的智商, 但所作出的行為往往比動物還無知,人類比動物可憐多了。
(圖片說明:書法家董陽孜於新竹美術館展作品一隅。)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