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若無發出離心,則一切六度皆為欲貪所求。而發菩提心者,四智菩提,即是唯識相。空性正見,二空真如法性唯識性義。

夜晚,靜坐數小時。收攝身心,調養色身外,主要的還是專心一緣,觀諸苦蘊。何謂苦蘊?於世間上種種名、利、相皆是苦蘊,為苦所集而成苦蘊。為什麼是苦?於此生種種愛、恨、無常、痛苦諸想、諸受。所以世間人學會演戲、兩舌、離間語,乃至造神。

意識形態導致人類造神運動,而無明與非理性的思考,讓大眾盲從於各種世間活動,事業要造神、政治也要造神、宗教也要造神,因為無明。

 

所以,出離心重不重要?若沒有觀察此界種種苦而生出離想,則難以生出離心,所以於求斷苦、入貪愛間左右迷茫,一會兒想要離苦、一會兒卻又想得到更多,而這種想得到更多的慾望,則讓眾生重演戲碼,苦上加苦。

靜坐完畢,重閱《大乘入楞伽經》,此經為《楞伽經》十卷本,為翻譯八十卷《華嚴經》的譯師實叉難陀三藏法師所譯。如頌說:「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如只看頌文表意者,則容易理解成阿賴耶識清淨後,變成真如。然實際上,依照玄奘三藏於印度所傳承的教法,是說阿賴耶識之所以殊勝,乃三界一切有漏種皆含藏於此,而無漏種依附於阿賴耶識,卻又與阿賴耶識不同屬性,能、所取者,攝人我、法我、見、相、自證分、證自證分諸染,斷煩惱、所知二障並了知往昔於能、所取上生種種虛妄執著的遍計法方能出離而證二空所顯真如,二空者,人我空、法我空。

 

(圖片說明:印度阿旃陀石窟佛像,玄奘三藏曾說大域龍 陳那論師曾於此閉關修行。)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