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根據日本東大寺沙門 凝然《梵網戒本疏日珠鈔》所述:「震旦古來,受菩薩戒,作法極多。天台疏上,具列六本:一、梵網本,彼疏云,梵網受法,是盧舍那佛爲妙海王子受戒法。釋迦從舍那所受誦,次轉與逸多菩薩。如是二十餘菩薩,次第相付。什師傳來,出律藏品。(已上)此梵網本,三歸羯磨,說十重相,發願結歎。今疏所陳,全同彼說。二、地持受法,全同瑜伽三聚羯磨。三、高昌本源,依地持受法,曇無讖三藏,授菩薩戒于河西道進法師。道進高足,有道朗法師,僧遵法師。其僧遵者,高昌人也。傳進戒本,弘通世間。又有玄暢法師,出受法一本,從曇無讖作法,與高昌本一同,亦有少異。四、瓔珞經受法,先禮三世三寶,次受四不壞信,次懺悔諸罪,次說十重戒,然後結撮三歸,重騰前十重戒,讃歎發願。五、新撰本。梁陳隋同諸師所集,立十八科,盡始終相,以菩薩三歸爲羯磨,發得菩薩戒,說十重相也。六、制止。日本備明在家出家受戒方法,加之震旦諸師造授菩薩儀,世世代代,連續極多。」
依天台 智顗師前說「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種」,「略」即大概義,顯見並不只有六類,只不過大師整理當時大概有六種受菩薩戒法與其源流。而後日本東大寺沙門 凝然所述「震旦古來,受菩薩戒,作法極多。天台疏上,具列六本。」則可知凝然師所在之時代(1240-1321)所存戒法亦多,並不僅存梵網菩薩戒,若非,則凝然師亦不可能知《菩薩戒義疏》內容。
《地持》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同本異議有《菩薩善戒經》,該經缺大論〈發正等菩提心品〉,而瑜伽菩薩戒又由《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攝出,由此即知並非奘師翻大論之後,方有瑜伽菩薩戒。有學人言瑜伽菩薩戒始從奘師所傳,當為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