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漢語佛教受菩薩戒者往昔只根據《梵網經》受梵網菩薩戒,而後才從奘師所翻《瑜伽》受瑜伽菩薩戒嗎?

答:根據天台智顗師《菩薩戒義疏》所載:「次論法緣,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種:一、《梵網》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瓔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優婆塞戒經》偏受在家。普賢觀受戒法身,似高位人自譬受法,今不具列。

...。

三、高昌本者,或題暢法師本。原宗出《地持》而作法小廣。先請師云:「族姓大德!我某甲,今從大德乞受菩薩戒。唯願大德,忍許聽受,憐愍故。....自齊宋已來,多用此法。所以題作高昌本者,尋《地持》是曇無讖於河西所譯。」

 

再根據日本東大寺沙門 凝然《梵網戒本疏日珠鈔》所述:「震旦古來,受菩薩戒,作法極多。天台疏上,具列六本:一、梵網本,彼疏云,梵網受法,是盧舍那佛爲妙海王子受戒法。釋迦從舍那所受誦,次轉與逸多菩薩。如是二十餘菩薩,次第相付。什師傳來,出律藏品。(已上)此梵網本,三歸羯磨,說十重相,發願結歎。今疏所陳,全同彼說。二、地持受法,全同瑜伽三聚羯磨。三、高昌本源,依地持受法,曇無讖三藏,授菩薩戒于河西道進法師。道進高足,有道朗法師,僧遵法師。其僧遵者,高昌人也。傳進戒本,弘通世間。又有玄暢法師,出受法一本,從曇無讖作法,與高昌本一同,亦有少異。四、瓔珞經受法,先禮三世三寶,次受四不壞信,次懺悔諸罪,次說十重戒,然後結撮三歸,重騰前十重戒,讃歎發願。五、新撰本。梁陳隋同諸師所集,立十八科,盡始終相,以菩薩三歸爲羯磨,發得菩薩戒,說十重相也。六、制止。日本備明在家出家受戒方法,加之震旦諸師造授菩薩儀,世世代代,連續極多。」

依天台 智顗師前說「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種」,「略」即大概義,顯見並不只有六類,只不過大師整理當時大概有六種受菩薩戒法與其源流。而後日本東大寺沙門 凝然所述「震旦古來,受菩薩戒,作法極多。天台疏上,具列六本。」則可知凝然師所在之時代(1240-1321)所存戒法亦多,並不僅存梵網菩薩戒,若非,則凝然師亦不可能知《菩薩戒義疏》內容。

《地持》即《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同本異議有《菩薩善戒經》,該經缺大論〈發正等菩提心品〉,而瑜伽菩薩戒又由《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所攝出,由此即知並非奘師翻大論之後,方有瑜伽菩薩戒。有學人言瑜伽菩薩戒始從奘師所傳,當為訛義。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