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尋思

有些人認為愛國愛教才是佛教徒,那麼,根據彼等看法,佛陀應該只愛尼泊爾了,因為彼等將愛國放置與愛教之前,其實這兩者都有錯誤,不斷愛,如何能證果?此等皆為不正尋思而生掉舉。彌勒菩薩云:「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菩薩大論又云:「心懷染汙,攀緣親戚,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親里尋思。心懷染汙,攀緣國土,起發意言,餘如前說,是故說名國土尋思。」

 

掉舉能障修止觀,如入出息念。彌勒菩薩云:「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既能障礙,如何得定?

這就好像是台灣民間信仰一般,對於往生者,有些人會燒美金等往生用品給往生者,希望他們能在彼岸收得到美金跟房子,問題是,彼岸還是用美金作為匯兌嗎?這也是無明。彼等所執端在二者,親里、國土之不正尋思也。如《法蘊足》云:「云何親里尋?謂於親里欲令安樂、得勝朋伴、無有惱害、成就一切無惱害法、王臣愛重、國人敬慕、五穀豐熟、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親里尋。」又云:「云何國土尋?謂於所愛國土人眾欲令安樂,廣說乃至降澤以時。緣此等故,起心尋求遍尋求乃至思惟分別,總名國土尋。」緣此有愛等事,故為不正尋思。

彼等又認為唯有某國眾生方能往生淨土,這就有問題了,原來往生淨土者僅只說單一語言或彼等所認可之語言?而且還要看某國某種族之護照?所以說,彼等不見往生淨土者一念即能隨意往生諸佛土義,此等隨意往生諸佛土,不正好是一切土皆平等義?因為平等,所以無礙。

許多道理很簡單,看但往往有許多人因為不思考而被動接受教義,演變成為了不思考的教義,如何能稱一位佛教徒?若不聞思,如何有修?因不正尋思而掉舉,故後又薰有漏染種,足見無明多可懼。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