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不定姓、無種姓義

佛教徒有時候也要好好反省,為什麼自詡學大乘佛教者,有這麼多奇招,或者結合現代科學應用者、或者結合世俗料理稱為禪者、或者結合世俗文學者、或者結合醫學者,或者結合卜筮之學者,原因就在於缺少基礎。何謂基礎?阿毗達摩義故。如諸一切法說五蘊何義?乃至三無為、六無為、四大種、所造色、界義、顯色、形色、有執受、無執受、可意、不可意、自相、共相、領納受義、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相應行、不相應行、七隨眠、十隨眠、隨煩惱、纏等。再來理解何謂四諦十六行義等。不要被一些奇怪招數所欺騙,那些可以稱為比較宗教學,而不是佛教。一些比較宗教學者或者新興宗教者,只要隨意講個「空」、「般若」、「空性」、「如來藏」,你就這樣死了。

 

這類的新興宗教日本很多,如幸福科學教,提倡科學,其教主認為自己為佛陀轉世,然觀其教義,不過流入基督宗教與佛教世俗善法相結合,日本關東區車站一般都有其信徒發送相關書刊。那麼,比較宗教學不重要嗎?當然重要,如此可理解世俗學問與佛教法義之同異,如同語言學一般。

語言,根據語言學者調查約莫三至六萬年以前,人類才有了語言(《上古漢語語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殷商時期僅有單音節而無雙音節,如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語言也是以雙音節為主。人類與動植物所差異者,乃人類擁有表義名言。但如今是學漢語者不知漢語,每每說藏語殊勝,又或學藏語者不知漢語,所以往往見其所翻譯漢語著作極不流暢且俗,巴利語者亦同,實際上皆為世俗情執所惑,以我所學為勝,如我者,上古漢語以吾、余、朕代之,更有「卬」比之為我義。

關於定不定姓、無種姓義,基師《別鈔》根據大論云:「大論三十七亦同第四會教者,〈法華經〉云:十方世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若有三乘定性,如何會耶?解云:此對不定種姓,故作此說。

又〈不增不減經〉云:眾生界不增減,不生滅,知無有畢竟入涅槃者,若有定姓入無餘,依彼經應言眾減。解云:彼經約眾生界理性而言,真如之理無增減故。又解:彼云眾生界不增減,而不說云眾生不增減。界言總說眾生界際,非約眾生而說,故不相違。

若有無性者, 〈涅槃〉云何言有心者成佛能?解云:此約小分而說。又解:此約有大乘無漏及不定姓無漏心種,而言不說云一切有心者皆得成佛,經意秘密,故不相違。」
依〈法華經〉,基師認為此說對不定種姓故 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隨彼意趣收攝故。而〈不增不減經〉者,基師以真如理性解之。後〈涅槃〉者,基師以大乘無漏及不定姓無漏心種解。

實際上,佛陀說法乃依照當地語言所說,故多說俗語而非雅語,只不過到了將佛陀教法記錄下來者,大多數以雅語形成,方便持誦故。例如有學者以為早期漢語佛典翻譯五蘊之受蘊為「痛陰」為非,然痛義其實通悲傷、憐愛之義,翻此為受,乃通此二義,與一字多義有雷同之意義。又學中觀者,詢問其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學唯識者,詢問其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學阿毗達摩者,詢問是否讀某論,彼等答言未讀,然彼等卻僅只閱讀一兩本簡論就言我等皆熟悉中觀、唯識、阿毗達摩論了,不奇怪嗎?

《述記》解勝論師義,如說:「後其苗裔,名為惠月。立十句義。于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列總名。二、出體性。三、諸門辨釋。列總名者: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列別名者:實有九種。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種。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八、合,九、離,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閏,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業有五種。一取,二舍,三屈,四申,五行。同體是一。實德業三,同一有故。異體許多。依九實故。而數不定。或總實異,或別實異。九實一一有細分故。和合是一。有能、無能、體許有多。實德業三得果之時,或共不共故。俱分亦多。實德業三,各別性故。無說有五。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更互無,四不會無,五畢竟無。 」

又如一真如具諸德業,能生同異,以染無染法和合而不見真如,故又有能、非能、俱分等義。異生成佛於地、水、火、風、空等極微故說為實,又於現境能別色、聲、香、味、觸、法等於此又有合離彼此性,未成佛時於中覺苦樂欲行等義,又有取、捨、屈、申、行五業。本為同體,於迷則分染無染等義。彼等所執即勝論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