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

每到一個城市,或者國家,我都會尋找當地的墓園、靈園去朝拜,向那些曾經因為戰爭死去的人類回向、或者是世間上於有漏善法之行者給予回向。人們總是忌諱死亡,然而,此色身因異熟果報現行,則必定會有死亡的到來。

 慧沼師《最勝疏》:「一切法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攝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種相普於有情,其心平等:
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
二、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
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
五、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利心俱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亦即是說於一切法、一切異生有情所,皆為自身攝受境,故能於「發心修行,十住位,所以十住之初名發心住,創發無上菩提心故。」,然證得發心者,乃於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之,如說:「發心多種,善法欲位、種姓發心十住位中,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證得發心。」。

去過日本青山靈園、谷中靈園、靖國神社、戰歿紀念碑等場所,歐洲也去過當地的公墓,向曾經的哲學家、文化者至上敬意。也前往台灣與中國大陸各種忠烈祠、軍人公墓、各地公墓給予回向,只要有經過時。彼與彼皆因無明而互相殺戮,共業所感而有此現行,又或於人生中躺下去時,雙手一放,也就如此而逝。對於因政治利益上操作之仇恨,此等皆為於名言上遍計所執,愚癡有情常逐於此,順生死流故。許多眾生說他們要實修,可是面對死去的眾生,他們卻又產生了遍計所執了,認為彼等為惡人,既然要實修,則應當明白何謂發菩提心義,口說心不行,著實無意義,修行不要打高空。

對於死去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受苦的眾生,一一合十,回向於彼。回向,其實只需要雙手合十,心中默念:「願以我所有修行之一切功德,回向彼等有情,願他們離苦得樂、發菩提心、成滿所願,行菩薩道永不退轉。」並不需要過多的儀軌、儀式,許多的表法之目的亦不離於心法,畢竟為共相所顯現。人類不會反省僅只會於五欲受樂之中認為正常,而於五欲受苦之中,卻認為不正常,認為彼等讓我受苦,彼等即為惡人,然我卻因為受五欲之樂亦讓他人受五欲之苦,於彼等之眼裡,我亦是惡人,故學戒之重要,即在於此,願斷一切惡故,世俗上,又有多少人願意自發斷一切惡?

有人自稱為人生勝利組,言及人生中已經擁有美嬌娘、房車,不知人生還有什麼可以追尋的,此等人實在可憐,人生無有目標。彼等因過去未得此樂而今意欲得此為樂,實不知此等亦是苦,於所愛境受一切苦而不知。《法句經》:「何喜?何笑?命常熾然,深弊幽冥,如不求錠。見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非真?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人生應當還有更多可以追尋的。「我跟你說,我那些朋友就是這樣,開了公司賺錢,還有好幾個女朋友呢,他們覺得人生這樣就是成功了。」這種樂受的延續之幻覺,導致日後的苦受,以苦為樂之故,於此五欲所緣無法棄捨,既然無法棄捨,於日後失去或者眼見美色衰老、色身退化則又會有另外一種無法接受現實之苦,唉,這就是愚癡眾生。

《瑜伽》又云:
「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此中即於所緣境事而續生、離貪、瞋、癡心,亦即於己樂、苦等善、不善心所與所緣境事決定是否續生煩惱之實修。

《最勝疏》又說:「解脫相即離垢真如。菩提道者,四智心品。以人平等故,以人無我,其理平等,由有菩提分法,故名為佛。」菩提道者,四智心品,即知轉有漏識為無漏智依,為菩提道,《攝論》云:「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辨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依世親、無性菩薩二本釋,皆同由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既知菩提道不離於此,即知日日時時於所緣境皆為修境,於諸惡法境不再續生,於諸善法境應當隨喜。

墓地的眾生不會說話,一切的仇恨只由活著的人去延續,而這就是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