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即知,佛教義學,並不為現代學者所創,乃自西元三百餘年即有始,曇摩難提為吐火羅國人,先祖當為古希臘人,漢語佛教有《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百卷者,乃得氐人之符堅令難提三藏口誦而出再由竺佛念翻。有學者指出漢語《阿含》與南傳《阿含》有差異,當以南傳《阿含》為主,那是因為彼等不了解曇摩難提三藏法師的背景所故,若能了解其背景,即應當反推回至吐火羅國之文本才是,而非僅以南傳為主,二者翻譯師背景、傳承不同,自然有所不同,世人有所爭者,為我而爭故。
(明志書院入處)
朱熹曾於當時被他人判誘騙尼女等六條罪狀,根據其自書《落秘閣修撰依前官謝表》全文言:「臣熹言:臣昨於慶元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準尚書省劄子節文,臣寮奏臣罪惡,乞與褫職罷祠。奉聖旨依,劄臣照會。臣即於當日望闕謝恩,解罷職名,仍奉表稱謝去訖。今於口月口日復準都進奏院遞到口月口日告命一道付臣,落秘閣修撰,依前官者。彈文上徹,已幸免於嚴誅;詔墨下頒,復寵加於明訓。閱時既久,祗命惟新。感極涕零,懼深首隕。中謝。伏念臣草茅賤士,章句腐儒。惟知偽學之傅,豈適明時之用?頃叨任使,已屢奏於罔功;旋即便安,復未能於寡過。致煩重劾,盡掎宿愆。謂其習魔外之妖言,履市廛之汙行,有母而嘗小人之食,可驗恩衰;為臣而高不事之心,足明禮闕。以至私故人之財而納其尼女,規學官之地而改為僧坊。諒皆考竅以非誣,政使竄投而奚憾?不虞恩貸,乃誤保全。第令少避於清班,尚許仍居於散秩。憨璽書之來下,恍歲律之還周。視要囚詛止於旬時?蓋存遷就;逮數惡難從於末減,猶聽省循。口誦以還,心銘敢墜!此蓋伏遇皇帝陛下仁兼覆載,明極照臨。作福作威,總大權而在己;曰賢曰佞,付公論於得人。謂罰刑固足以懲姦,而播告豈容於匿指,武敷顯號,徧警具寮。臣敢不深省昨非,細尋今是?年齡畹晚,雖悲後效之無期;肝膽輪困,尚喜孤忠之有在。誓堅死守,覬答生成。」朱子學後又傳至日本而發揚,主要由禪宗僧人傳入,日本朱子學學者著名的有林羅山、藤原惺窩,德川家康當時重用儒家學者,而朱子學之林羅山則協助江戶幕府建立各種行政制度,其年少時曾於京都建仁寺授學佛教教義。
(山徑旁之水溝,溝內養諸多鯉魚等類。)
又至鄰近山脈散策,隨意一處約莫近千尺,行至山前又一小徑,通當地花園溝邊,溝裡錦鋰等魚類異生徐徐而遊,未見他人驅趕、捕捉,整片花園為原明志書院私有,後共享於眾人同聞自然花卉等,又有老者於旁種植諸種蔬菜,聽聞與旁人閒話,似乎已八十歲,依然身強體健,樂意與他人分享其田野所種植諸蔬果,一般台灣真正有財力者,都是此類人,農田歸屬大多不願意轉售他人,僅只願意耕種農田而作小買賣或贈予他人蔬果,衣著簡樸而無華,自幼習慣難以改變,此即習氣也,若無習氣聞薰,一切眾生為何同授一學業而有不同之因果生活?工巧乃無記業而自心於善、惡、無記聞薰乃有不同之差異。
登地的無著菩薩云:「云何薰習無異無雜,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為因?如眾纈具,纈所纈衣,當纈之時,雖復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入染器後,爾時衣上便有異雜非一品類染色絞絡文像顯現。阿賴耶識亦復如是,異雜能薰之所薰習,於薰習時,雖復未有異雜可得,果生染器現前已後,便有異雜無量品類諸法顯現。」纈者,花紋之絲織品也。即染衣而花紋於衣顯現。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唯識文章: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