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辨法法性論》歐陽、法尊二師皆有錯義略:

略:閱駁歐陽漸《法相辭典·敘》、駁歐陽漸辨虛妄分別──即再駁《法相辭典·敘》等文。

如基師說:
一、「所知」者,即三性。與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攝論》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賴耶識之別名也。故《中邊》云︰「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識有。

 

二、此言分別,唯是有漏心、心所,《中邊論》說虛妄分別,謂是三界心、心所故。此非執心,然隨勝者,聖教多門顯示。

三、若有漏心有如無漏,不起執者,即不應言虛妄分別。若不執心名妄分別,即無漏心應名虛妄分別之心。即以此理,明有漏心皆能遍計。《楞伽》、《中邊》等文皆言八識是妄分別。

《辨法法性論》所言:「此中法相者,謂虛妄分別,現二及名言」,乃不離識故,故後又言:「復有諸不共:托胎生名言」,即知能所取現二、名言皆依識生,名言雖為表業,亦不離識。

又說不立見、相二分,然見、相二分即能、所取二現,如基師說:「言「轉變者」,即前三能變內見分識,能轉依他相分似外境相現。唯有見、相之內識,都無所變之外境。外境通有能取、所取。此依《攝論》等說唯二義,不說自證分師義,前師別也。即能遍計及所遍計法,其能取、所取皆是心所變相分上妄執別有。設執見分為我為法,亦於心所變上執故,無非所緣故。以是諸識有轉似外境之功,名為轉變。」。

又歐陽師慢習過重,一稱「新貴少年」,而法尊師瞋習過重,一稱「今歐陽漸何故懷嫌嫉心,驕慢所持,欲淹眾明,倡狂其言」,是故於後所言皆多為辱罵義,此已失因明論議七事。今之學者又以歐陽師義為奘師義,多所輕蔑奘師義,歐陽師義俱同奘師義乎?此亦異生性。

二師批駁多有乖錯,於眾生無有益,不若閱 太虛大師《辨法法性論講記》為善。太虛大師講記說:「自相遍知者:遠離不作意,超尋伺、寂靜,自性、執息念,五種為自相。無分別智、無自相之可說,惟辨明其相似相遠離之,即見無分別智自相。

一、遠離不作意:或以無分別者,即於赤白方圓善惡真妄一切名相差別不加思辨之謂,故即以不作意為無分別。然此非理,若不知名言理解心即無分別智者,則嬰兒皆為入真見道菩薩矣。無分別智雖不作意,然非不作意即無分別智。儒道兩家,以嬰兒之心天真無邪為至善之心:道家主返於自然,返於嬰孩之心;儒家言不失其赤子之心,主人性本善之說。佛則言初生之心,為異熟心,前業招感,不由自主。故依佛教,嬰兒之心,是無記心,非無分別智也。

二、遠離超尋伺相:尋伺為五十一心所之后二心所,為依遍行思心所及別境慧心所和合所起思慧。依名言於一事一理,粗略思考,得其大概,謂之為尋;若加審細研究,窮其內蘊,謂之為伺。無分別智,不依名言義解,固超尋伺;然超尋伺非即無分別智。如二禪天以上有漏定果,皆超尋伺,然仍是上二界不動業果,非無分別智也。

三、遠離寂靜相:或以心心所動相滅時之寂靜相即無分別智。此智固亦寂靜,然非寂靜相即無分別智,如無想定、滅受想定、心心所皆寂滅,然非即無分別智也。

四、遠離自性相:或執諸自性無分別者為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固無分別,但無分別非即無分別智,如色根等以及土塊頑石、槁木死灰一切色法,皆自性無分別,豈皆即無分別智耶?

五、遠離執息念:如覺種種憂患皆由有念,遂執止息心念,即為無分別智。此執止息心念亦一想念,此想念滅餘想念生,豈成無分別智?古德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尚隔一重關」,此之謂也。
執此五相為無分別智者,皆由誤認不須加行,即入無分別智。不知未有不由加行而悟入者。如前悟入加行所明無得加行、有得加行、即以唯識觀為加行。有得無得加行、雙印二空,無得有得加行、唯真如性可得,即以真空觀為加行。

若離真如及智相入一切無得,真入無分別智,即同禪宗所顯;由加行入真見道時,即觀智亦不存。或執唯有識,或執唯空性,以為此若無者,即成斷滅,是未解離真如能證智相;故唯識、中觀、禪宗、亦有諍論也。其實禪宗亦要於加行竭盡分別能事,所謂參要真參,悟須實悟也。若加行所觀真如細相及能證智常隨逐相不能放舍,亦不能真悟入無分別智,所謂「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是也。」

於後,法尊師多用「狂吠」等語論議定慧法師,著實瞋習過重,世俗人尚且不用污語,此即對於學理無能理性探討各種優缺失而往往淪陷於言語上之互相譏諷,學養不足之故,縱有所言,亦無令諸有情受用義。如有一學者教授道德等課而於專業無上,然對彼師生卻口出惡言,著實無益自身。

幾十年已過,同一批資料,不同的人,卻產生同樣的污語、穢語,此即眾生共相種現行而喜見爭鬥,以爭鬥為樂,著實是苦、無常。若為上人,何須如此?
 
不如念佛。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