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為何需彼等皈依佛教?此豈非排他性?
略:皈依佛教並非排他性。如同世俗人購買汽車、房子等物,購買者倘若每回於汽車公司試用駕駛,雖然每回開車皆順手,然畢竟並未購買此車,如同無義,豈可說試駕多回順手即能說此車為彼人所有物?若無雙方簽訂契約,則成無義。又如世俗人購買房子,若僅只每回諮詢房子結構,久之,亦能深入各種房子結構,然若未購買,僅只熟知結構,亦是虛妄。
皈依佛教亦是此義,於佛法心生仰信,自會於佛像前、於心中至心默稱三皈依等義,亦是無妨,若能前往佛寺受持皈依、五戒、菩薩戒等,方為初入佛門。若不於佛法生仰信,又於佛法有何用?知解名相爾。
又若彼等人每每言及需理性思維佛教教義,然何謂理性思維佛教教義?應當如阿毗達摩諸論師所說,於論中多為有義以此代諸阿羅漢、論師所說,並於其中舉何義為善,是為理性探討佛教教義。彼等所言之理性思維佛教教義者,多半言於古德不敬等,猶如今之有人辱罵君之父母,汝未解還生歡喜心,不若愚癡乎?
問:佛教說空,何必執著彼人皈依受戒?吾等僅需閱讀彼人著作即可了解佛法。
略:若無深信佛法,又如何有真義?二乘初果尚且於佛、法、僧、戒證四不壞信,何況大乘義?彼等人僅只世俗狎慧聰明,以此世智聰慧之專業能力,如何不能撰寫諸多書籍?然彼等所撰寫書籍於自身尚且不信,讀之何用?猶如書寫謊言等義,何以故?自不信受佛法故,此即為妄語,妄語之人所書則為妄書,又何可信?
又彼等人多說佛法說空,以此自認為之空妄解佛義,若是證空,何妨不皈依受戒?有何驚恐?又有何所畏懼?彼等多半好為人師,徒得虛名,既為浪得,學之何有益?既能於此空而生信,何不皈依佛教、受五戒、菩薩戒等有?
問:若然,我見佛門破戒者眾,不如未皈依受戒者好。
略:如同世俗婚姻,於婚姻之中,雙方因共同價值觀連同一起生活,若無共同價值觀,又如何為婚姻?而於婚姻之中若有諸多嫌隙等事,亦需彼此討論、思考,破戒者亦是如此,雖皈依受戒而於日後因種種因緣破重罪,除大懺悔外,亦與未曾雙方婚姻之人了解婚姻之事深也,因於婚姻之中每日實踐爾。而彼等未皈依受戒等人,於佛教中方為破戒者,於初果尚且未能證得之可能,又有何可信受?
又如同世俗繪師,繪師不繪畫,如何成繪師?此等人多半口中談空,心卻行有。
問:皈依佛教是否為迷信其師?若是,則彼等學者理性思維尚且能生對佛法之信心,為何不許?
略:皈依佛教,非但不迷信於師,然需尊敬於師等。何謂師?於一切三藏十二部經論皆為我師,若是重人,則與彼等學者自重我義有何不同?
又彼等未皈依佛教、受戒聞熏之學者,泰半皆貪求於世俗名聞,學佛者應當棄求世俗名聞利養等事,否則,學佛何益?若閱彼等未皈依佛教之學者著作能對於佛法生信心者,那麼,佛亦非覺者,彼等自然為佛上佛了,何須再學佛?是故,彼等於此自語相違。
世俗學人多半不皈依、受戒等,多半為我見深重所驅使,佛法為斷我見之學,今之學彼等之我見,又於斷我見之學相悖,縱彼等說中觀、唯識等義,亦是為徒增我見爾。
問:那麼,世俗一切學者之書籍不能閱讀嗎?
略:非也。學者亦分世俗善法之學者,此類學者能於自身修養、禮儀多分感化他人,又於彼等專業領域能受益眾生,如何不學之?此等與研究佛學又不欲皈依佛教之學者不同,雖同為世俗領域之學,然彼等以身作則,如何不對彼等心生恭敬?而研究佛學又不發菩提心皈依佛教、受持皈依,著作眾多,亦是無義。既為無義即是無自體性義,何須於此無自體性生遍計所執?於此等執而又增執?
(圖片說明:日本橫濱中華街夜晚)
推薦閱讀: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唯識宗: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漢語中觀宗: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