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皈依義略

問:世間學者撰寫佛教經論等書是否能閱讀?
略:若是世俗學者撰寫佛教經論之義,乃在疏通法義、文獻等,加之彼等人於古德不隨意誹謗,亦能閱讀。

然彼等若未皈依佛教、受持五戒、菩薩戒等,則本身並未為佛教徒,閱讀彼等人著作雖然諸見詳細分明,然多半於未來走向徒增我見之路,閱之無益處。

 

 

問:為何需彼等皈依佛教?此豈非排他性?
略:皈依佛教並非排他性。如同世俗人購買汽車、房子等物,購買者倘若每回於汽車公司試用駕駛,雖然每回開車皆順手,然畢竟並未購買此車,如同無義,豈可說試駕多回順手即能說此車為彼人所有物?若無雙方簽訂契約,則成無義。又如世俗人購買房子,若僅只每回諮詢房子結構,久之,亦能深入各種房子結構,然若未購買,僅只熟知結構,亦是虛妄。

皈依佛教亦是此義,於佛法心生仰信,自會於佛像前、於心中至心默稱三皈依等義,亦是無妨,若能前往佛寺受持皈依、五戒、菩薩戒等,方為初入佛門。若不於佛法生仰信,又於佛法有何用?知解名相爾。

又若彼等人每每言及需理性思維佛教教義,然何謂理性思維佛教教義?應當如阿毗達摩諸論師所說,於論中多為有義以此代諸阿羅漢、論師所說,並於其中舉何義為善,是為理性探討佛教教義。彼等所言之理性思維佛教教義者,多半言於古德不敬等,猶如今之有人辱罵君之父母,汝未解還生歡喜心,不若愚癡乎?

 

問:佛教說空,何必執著彼人皈依受戒?吾等僅需閱讀彼人著作即可了解佛法。
略:若無深信佛法,又如何有真義?二乘初果尚且於佛、法、僧、戒證四不壞信,何況大乘義?彼等人僅只世俗狎慧聰明,以此世智聰慧之專業能力,如何不能撰寫諸多書籍?然彼等所撰寫書籍於自身尚且不信,讀之何用?猶如書寫謊言等義,何以故?自不信受佛法故,此即為妄語,妄語之人所書則為妄書,又何可信?

又彼等人多說佛法說空,以此自認為之空妄解佛義,若是證空,何妨不皈依受戒?有何驚恐?又有何所畏懼?彼等多半好為人師,徒得虛名,既為浪得,學之何有益?既能於此空而生信,何不皈依佛教、受五戒、菩薩戒等有?

 

問:若然,我見佛門破戒者眾,不如未皈依受戒者好。
略:如同世俗婚姻,於婚姻之中,雙方因共同價值觀連同一起生活,若無共同價值觀,又如何為婚姻?而於婚姻之中若有諸多嫌隙等事,亦需彼此討論、思考,破戒者亦是如此,雖皈依受戒而於日後因種種因緣破重罪,除大懺悔外,亦與未曾雙方婚姻之人了解婚姻之事深也,因於婚姻之中每日實踐爾。而彼等未皈依受戒等人,於佛教中方為破戒者,於初果尚且未能證得之可能,又有何可信受?

又如同世俗繪師,繪師不繪畫,如何成繪師?此等人多半口中談空,心卻行有。

 

問:皈依佛教是否為迷信其師?若是,則彼等學者理性思維尚且能生對佛法之信心,為何不許?
略:皈依佛教,非但不迷信於師,然需尊敬於師等。何謂師?於一切三藏十二部經論皆為我師,若是重人,則與彼等學者自重我義有何不同?

又彼等未皈依佛教、受戒聞熏之學者,泰半皆貪求於世俗名聞,學佛者應當棄求世俗名聞利養等事,否則,學佛何益?若閱彼等未皈依佛教之學者著作能對於佛法生信心者,那麼,佛亦非覺者,彼等自然為佛上佛了,何須再學佛?是故,彼等於此自語相違。

世俗學人多半不皈依、受戒等,多半為我見深重所驅使,佛法為斷我見之學,今之學彼等之我見,又於斷我見之學相悖,縱彼等說中觀、唯識等義,亦是為徒增我見爾。

 

問:那麼,世俗一切學者之書籍不能閱讀嗎?
略:非也。學者亦分世俗善法之學者,此類學者能於自身修養、禮儀多分感化他人,又於彼等專業領域能受益眾生,如何不學之?此等與研究佛學又不欲皈依佛教之學者不同,雖同為世俗領域之學,然彼等以身作則,如何不對彼等心生恭敬?而研究佛學又不發菩提心皈依佛教、受持皈依,著作眾多,亦是無義。既為無義即是無自體性義,何須於此無自體性生遍計所執?於此等執而又增執?

 

 (圖片說明:日本橫濱中華街夜晚)

 

 

推薦閱讀: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關於玄奘三藏於印度會破中觀宗的論據

彌勒菩薩說: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等是何義?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

《中論研習》中觀根本論〈青目釋直譯〉試讀

問:漢語佛教古德並不懂梵文,彼等所說誤解中觀、唯識等義

問:藏語應成中觀勝於漢語唯識見。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瑜伽經》波顛闍利、自在黑、陳那、世親

破真常唯心論,阿賴耶識若不受熏,即無生死、涅槃差別

關於唯識宗安慧、圓測、起信論爭議,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

關於近代學者舉《梵網經》偽經一點想法

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這不是苦,是什麼?

日本新年號:令和與《雜阿含經》

思辨的正信

五月二十四日,值得所有為了生命而思辨人生為何的人慶祝

執無為有體常住,能生一切,何異外道冥性等耶?

我與他者

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瑜伽師地論》與淨土法門

陽明學與明治維新

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

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

〈有漏世間無不是苦〉

瑜伽燄口,又為施食

我見與心識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如何觀察五心輪?

為什麼幫助別人反而被人害呢?

重返洛陽龍門石窟 世界文化遺產

談談妄語

樹木植物等類能成佛嗎?

《唯識道次第略》

關於《梵網經》,唯識宗是否共許?以及無佛性與卜筮義。

略破中觀師刀不自割義

大乘學佛者之通病

於事者,一切世俗現象活動

更深沈的專注力

《唯識宗談如來藏義》

人類比動物可憐

現世之苦

散讀隨筆:羽溪了諦、印光法師文鈔、臺灣騰照大師

菩薩行

漢語不深刻,學佛也不會深刻

佛陀如何開示人要孝養父母?

無知

日本富山安居寺善無畏三藏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破邪空義

生是我,非不生

戒殺三品

善學忍辱

點評日本天台宗最澄《守護國界章》 一二

形色谷響假觸應不是彼處?

智者不重複歷史,愚者重複歷史

群盲

問:玄奘三藏所翻《大般若經》並未說三性,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

但依古釋,所據不同

雖為菩提心,亦是生滅事

清澤滿之是誰?

問:未證初地是否能伏貪欲?

日本奈良東大寺四聖、秋篠寺善珠隨記

問: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

問:何須學因明?是彼此辯論嗎?

虎頭山關公信仰隨記

文本原創與模仿

略述法相義 Hackmd版

《法華》三問

不懂愛人,如何愛真理?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汝僧佉經中說鉢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

問:無情之法, 佛授記嗎?

問:四智心品應當為常否?

第一義中諸業不生

如何學習一部經論?

慈恩宗高原明昱系

問:禪觀(禪修)之中,是否有諸邪相?若有,如何辨別?

異部宗輪論部派佛教心智圖

鑑真和上展

名言戲論

《天台教隨函目錄》(并序) 疏文

同種相殘

淡泊明志,義學致遠

如何觀死相?

 

 

唯識宗:

A001.《瑜伽師地論》新編 彌勒菩薩等造

A006.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解譯

A045.《瑜伽師地論釋》新編

A125.《瑜伽師地論記》新編

170 瑜伽師地論略纂 疏文斷句

A021.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新編

A022.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新編

A023.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新編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

A005. 《成唯識論述記》新編

A004. 《成唯識論》新編

A024. 《大乘唯識論》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7. 《唯識二十論》新編

A038. 《唯識二十論述記》新編

A039. 《唯識三十論頌》新編

A040.《唯識論》新編

A128.《唯識義林》略解

A130.《成唯識論述記序釋》新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二)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三)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四)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五)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六)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七)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八)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十九)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二十)

唯識對法(一)

唯識對法(二)

唯識對法(三)

唯識對法(四)

唯識對法(五)

唯識對法(六)

唯識對法(七)

唯識對法(八)

唯識對法(九)

唯識隨筆 三十七篇

A129.《略述法相義》新編

A015. 《三自性論》新編

A016. 《三無性論》新編

A017. 《大乘五蘊論》新編

A018. 《大乘成業論》新編

A019. 《大乘百法明門論》新編

A020.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新編

A025. 《大乘莊嚴經論》新編

A026. 《大乘廣五蘊論》新編

A027. 《中邊分別論》新編

A028. 《六門教授習定論》新編

A029. 《方便心論》新編

A030. 《因明入正理論》新編

A031. 《因明入正理論疏》新編

A032. 《因明正理門論本》新編

A033. 《如實論反質難品》新編

A034.《成唯識寶生論》新編

A035. 《佛地經論》新編

A036. 《取因假設論》新編

A042. 《無相思塵論》新編

A043.《集量論略解》新編

A044.《業成就論》新編

A046. 《解捲論》新編

A047.《轉識論》新編

A048. 《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新編

A049. 《攝大乘論》(真諦) 新編

A050.《攝大乘論本》新編

A051.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

A052. 《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3.《攝大乘論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

A054. 《辯中邊論》新編

A055.《辯中邊論述記》新編

A056. 《顯揚聖教論》新編

A057.《顯識論》新編

A058. 《觀所緣緣論》新編

A059. 《觀所緣論釋》新編

A060. 《觀總相論頌》新編

A062.《金剛般若經贊述》新編

A090.《大寶積經論》新編

A091.《無量壽經優波提舍》新編

A092.《彌勒菩薩所問經論》新編

A093.《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新編

A094.《涅槃論》新編

A095.《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新編

A096.《遺教經論》新編

A097.《⽂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新編

A098.《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新編

A099.《轉法輪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0.《三具足經憂波提舍》新編

A101.《⼤乘四法經釋》新編

A126.《解深密經疏》疏文斷句

168 妙法蓮華經玄贊 疏文斷句

22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 疏文斷句

2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疏文斷句

230 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1 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232 解深密經 疏文斷句

233 深密解脫經 疏文斷句

234 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本) 疏文斷句

235 大乘密嚴經(不空本) 疏文斷句

236 注大乘入楞伽經 疏文斷句

 

 

天台宗: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1《摩訶止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2《法華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3《妙法蓮華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4《觀音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5《觀音義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6《金光明經文句》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7《金光明經玄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8《四念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09《法界次第初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0《方等三昧行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1《法華三昧懺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2《六妙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3《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4《禪門章》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5《修習止觀坐禪法要》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6《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7《普賢菩薩發願文》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8《天台智者大師禪門口訣》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19《四教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0《觀心論》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2 《三觀義》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3《觀心食法》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4《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5《維摩羅詰經文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6《維摩經玄疏》新編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7 《五方便念佛門》新編

200 天台八教大意 疏文斷句

209 天台四教集解 疏文斷句

210 天台四教儀備釋 疏文斷句

197 大乘止觀法門 疏文斷句

202 摩訶止觀義例 疏文斷句

203 摩訶止觀義例纂要 疏文斷句

204 摩訶止觀義例隨釋 疏文斷句

205 大乘止觀法門釋要 疏文斷句

 

 

漢語中觀宗: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1.《中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2.《百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3.《十二門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4.《三論玄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5.《大乘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6. 《二諦義》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7. 《法華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8.《法華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09.《法華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0.《法華論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1.《金剛般若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2.《淨名玄論》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3.《維摩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4.《金光明經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5.《涅槃經遊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6.《觀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J017. 《無量壽經義疏》新編

A064. 《順中論義入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品法門》新編

A065. 《中論》新編

【出版】《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

A067.《百論》新編

A069.《廣百論本》新編

A070.《大乘廣百論釋論》新編

A066.《十二門論》新編

226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 疏文斷句

A074.《大乘中觀釋論》新編

 

 

相關閱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一)前言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二)〈總料簡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三) 〈五心章〉、〈唯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四)〈諸乘義林〉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五)〈諸藏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六)〈十二分章〉、〈斷障章〉

《大乘法苑義林章》新編序文(七)〈二諦義〉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編輯校對說明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提要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0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1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8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29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0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1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2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3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4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5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6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7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038

 

 

《成佛正因》:

菩薩行系列 W003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出版

《成佛正因》前言

《成佛正因》敘說

《成佛正因》真如不作正因,常法不作因緣義

《成佛正因》無始現行識不作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不生真如,復不自顯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習種性義

《成佛正因》理事佛性義

《成佛正因》瓦石色法非佛性義

《成佛正因》執初際、本際義為外道見

《成佛正因》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

《成佛正因》真如法性體不能生諸相義

《成佛正因》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為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心義

《成佛正因》第八識體非諸法正因義

《成佛正因》第八藏識非佛正因,與無漏法相應而生無漏智義

《成佛正因》報身佛建立凝然常有四失義

《成佛正因》受用身非自性身義

《成佛正因》捨離煩惱、所知二障種者說為法身義

《成佛正因》能變第八識不是常住法義

《成佛正因》約所依真如性,故說為常義

《成佛正因》真如與第八識非名性種性,無漏種子殊勝義

《成佛正因》第八阿賴耶識體不得作為菩薩性種性義

《成佛正因》真如界非為性種性,無始法爾行性方名為佛性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體性常住非展轉相續義

《成佛正因》真如若能生,即是無常義

《成佛正因》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共一正因者,即是同數論外道義

《成佛正因》無種而能生,違多聖教義

《成佛正因》理心非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執體空能生一切法,則同於無因論義

《成佛正因》真如能生無漏法,既違緣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生因,生因是無常法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種子能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作種子,有四過失義

《成佛正因》理性佛性與行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三種如來藏義

《成佛正因》據有種性而說應得因義

《成佛正因》了因、正因、生因辨義

《成佛正因》法身非本無今有、本有今無義

《成佛正因》五種性非本無今有辨義

《成佛正因》無行性人身中有行性佛性辨義

《成佛正因》事佛性,有即本有義

《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有漏種不能熏習成無漏種義

《成佛正因》有漏熏習位,已有無漏心種子義

《成佛正因》真如及第八識非成佛正因,無漏種方為成佛正因義

《成佛正因》真如非有為法種,真如能生有為法者,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

《成佛正因》不定性二乘成佛義

《成佛正因》一闡提與佛性論理性佛性義

《成佛正因》無性有情不成佛義與密意說一闡提無種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