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教養,是一般人皆需具備的禮儀與態度。

沒有教養,再怎麼修行也無用處。

何以故?所謂教、養者,依佛法三科義入教、修正逆養習氣者是也。若無教養,則令人覺學佛無益處,人人見你如此沒教養,怎麼會對佛法有信心呢?

再者,諸人入佛寺、參與共修,目的帶點功利主義,帶點這般我入佛寺培植福德,然出佛寺後,於眾人前後則原形畢露,其所讀經論與己受用無關,經論是經論、我是我。雖持戒、受戒亦無多大益處,教、養者,不入心也。

 

《大乘法苑義林章》雖說我慢:「初三生分別所依緣事,次二生見、我慢事,後三生貪、瞋、癡事。多分此唯修所斷,理通見斷。又有八纏,謂惛、眠、掉、悔、嫉、慳、無慚、無愧。數纏嬈故,唯修所斷,理亦通見。」多分此唯修所斷,理通見斷者,於凡夫位亦需對境降伏。

然日常生活若無對眾人,不論是於世間公司、團體,或者入佛寺皆能如實修行,無論對上、對下,皆能如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抱歉」等用語,則自身習氣亦能減少暴躁之氣,見他人勝處能如實稱讚、見他人短處能如實自身反省,如此,教養責成。又或諮詢、討論問題能先自動報上本名,雖此五蘊為假,然若無名則無以稱呼彼此,是故,重貴、重德者,必會如此而行,反之,則否。

若不然,則學佛並無多大用處。若為人師,則為學生者亦厭惡之,若為學生,則為師者亦棄離之,無受用故,既無受用,見人則以自身似乎有多大證量到處批駁,不能理性討論,又或於世間偷搶欺騙,做事業則多妄語、欺騙手段以賺取金錢,承諾他人之合作也失去了信用,於此,則與學佛無關。讀經論越多,則自身傲慢習氣更甚。所以,慚、愧二門由此重要。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