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應當去除奴性思想

整理成唯識論述記,另外做成述記問答,書名暫時未定,述記也有幾百句因明立量,不論是大乘中觀、唯識,或者二乘、乃至印度六派哲學,基師皆一一立因明量。編輯成唯識論述記,古人沒有斷句、而今人斷句也有問題。如果能將問答、立量再另外整理成書,對於想要深入唯識學者,應當會更善。整理的過程艱苦、孤獨、利用空檔的時間,一個人整理六十五萬數千古文、標註、撰寫成為問答形式。整理到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何必如此辛苦?不如樂於追求事業名利多好,隨時有錢賺,不是更好?幸好,身邊總有善知識能互相砥礪。

古者,只有日本良算的成唯識論同學鈔根據日本唯識南北宗整理成為問答。但,不是專指成唯識論述記一書。基師述記倘若未事先閱讀阿毗達摩論,可能要深入修學則非常難。縱使是學唯識之學者也會錯解。

 

華人或者說亞洲人,重視頭銜、學歷、專家,但不會深入其中了解差別意義與思考正訛,僅只盲從特別不擅長思辨。有說空性者,說就是沒有。說無自性者,則說就是不存在。那麼,如是者,佛陀何必說法?直接說印度斷滅見哲學是正確的不是更好?或者說,人在世間的活動僅只是腦的活動,如是,則同西方一哲學派別而無差別,此為唯識乎?非也。

腦,僅只為色法,有對色故。色識,則為五識相分境成色法,色法,亦不離心王故,五法者,色、心、心所有、心不相應行、無為法,以此五法總攝一切法,若腦非色法,則屬何法?心法能眼見否?不能。前四為有為法,後一為無為法。諸無為法與有為法能為緣故,亦是有為諸法之依,可託彼生故。諸有為法非無為依,不託此等而生住故。

再者,總說靈異、靈感現象,以蠱惑眾生。不論是用佛像、宗師像,皆是如此。而不說深入契經能發智,此不愚乎?或以組織強調傳承、權力封建的思想、感召迷信、深怕神祕力量所罰,如今已經到2019年,尚且如此,則難怪奴性思想之不轉、盲從而不正信之似信。龍樹智度論說,佛像本為木石所成,茲因對佛法信心而生信。所以,二者實為不同。說奴性思想為深信、說盲信不思為正信,著實顛倒。你說,學佛後,為何還是如此?我說,與學佛無關,與種子、習氣有關。習氣染濁心,皆是其人等習氣,與學什麼皆無關。

未發智故。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