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波顛闍利、自在黑、陳那、世親

說佛教是受到印度瑜伽派之影響而成立,倒不如說佛陀是了解了當時印度六派哲學之缺點而建立佛法。印度瑜伽派之《瑜伽經》撰述者波顛闍利顯然於他的時代,曾經學過阿毗達摩、其經文對唯識陳那菩薩之自證分有所破。

如《瑜伽經》第四、十九頌中說:「心不能照見自身,因為它是所認識的對象。」

《述記》說:「若無自證分,相、見二分無所依事故,即成別體心外有境。」

 

然心既是所認識的對象者,誰進行了所認識的對象?《瑜伽經》本身即是數論宗的教義,其所認為的不可知神我,亦能去認識其所認識的對象。

所以,《述記》說,倘若心若沒有自證分,則見分、相分則無所依,既無所依,則承認了心外有境,然所謂的境,即是心所變現認識的對象,實在並沒有直存實有的境界。

《瑜伽經》說:「苦苦、壞苦、行苦故,三德相互衝突故。」顯見其利用佛教的名相,實際上詮釋的卻是數論宗的見地。

如述記說:「外執云︰三德冥性,將起轉變,名為勝性,轉為大等二十三諦,具如前敘。彼雖計有因果,而體定一、是常。」、「有說此是肉心為體,神我以思為體,故《因明》說執我為思。三德是生死因。由所轉變擾亂我故,不得解脫。知二十三諦轉變無常,生厭、修道,自性隱跡,不生諸諦,我便解脫。」
、「今破彼法,顯三德體,非是能成,二十三諦,非是所成,不破彼我,前已破故;故言三德所成二十三法。二十三諦由薩埵等三事,和合以成自體,皆是實有,無滅壞法。但是轉變,稱為無常。初從自性轉變而生,後變壞時,還歸自性。但是隱顯,非後無體,滅名無常。體皆自性,更無別體,是實、非假。此等皆是現量所得,我所受用。」

而自在黑的《金七十論》為當時同時代的世親菩薩造《七十真實論》亦名《勝義七十論》所破,根據《瑜伽經》引用《金七十論》三德的說法,即有可能波顛闍利也受到了《俱舍論》的影響,自在黑與世親菩薩皆是同時代故,容易了解彼此之法義差別,不然,則是屬世親後世,陳那為世親弟子故。

然絕非與護法菩薩同時,護法建立四分說故。

 

(圖片說明:台灣台北市陽明山區溫泉區一景。)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