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樂勝

無著菩薩《莊嚴》〈梵住品〉言大悲樂勝,此品等乃參酌大論〈菩薩地〉而成,此品之前先說〈供養〉、〈親近〉二品。何故為大悲樂勝?如云:「苦者,悲諸苦者,諸菩薩以悲起諸苦,是故名苦者。不施云何樂者,菩薩大悲故,以他苦為自苦,若不施他樂,云何得自樂?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者,若菩薩施眾生樂,拔眾生苦時,即是菩薩自作樂。」亦即菩薩以熾然、怨勝、苦逼、闇覆、住險、大縛、食毒、失道、非道住、與瘦澀十種眾生為所緣境界,故於此又云菩薩『大悲故,以他苦為自苦』。

 

此品後又於〈行住品〉說「菩薩於初地通達真如」等義。然此品又未修四加行,「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即知此「大悲樂勝」為資糧位攝。

《成唯識論》云資糧位即順解脫分菩薩:「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於此雖住外門,若無大悲行,又於解脫分如何有順義?於此亦不能稱菩薩行資糧位。

故於此位菩薩若不能觀以他苦為自苦者,則非順解脫分位攝,尚未修集資糧故。 或雖於此位,未能觀廣大眾生受苦事為己受苦等大悲,亦未能勝進故於此而不前。

台灣今日解除戶外戴口罩,其實約莫一年前戶外運動、散策亦可不需配戴,於室內則今只與陌生人接觸而為了自身健康可配戴。日本則是戶外隨意即可,然於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則需配戴。

位於日本琦玉的台灣道教廟,自張天師渡海來台後,後人信仰者又於此興建三清道祖廟宇,三清者三位三體之宗教經驗,此與天主信仰三位一體不同,不過此廟遠觀則可,近看則似乎不如台灣的道教廟宇精緻,一般在台灣大抵會採用交趾陶構成廟宇建築之一環,如諸神仙狀。日本此廟雖為最大之道教廟宇,然頂上裝飾採用塑膠等材質而成。

這就好像世俗法諸多事情,一般可遠觀而不能近觀焉,近觀了,則知其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佛亦如斯,若無大悲,則非菩薩行,空言菩薩爾,是為執假名菩薩。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