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行行者,諸行者,謂十種法行

一、感恩您的分享法義,以及對 中論 的辨析!其實可以給譯者去信留言,指出您的意見。像如石法師等也會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譯本。
略答:仁者來信有問故本人答,不論對方之疑問為何而故答。不必讓對方難堪,此為本人做人之一貫立場。與仁者交流乃在於讓法師知悉因明論理等學爾,世俗法上,我們不應該輕易傷害他人之自尊,更何況他人花費時間撰寫之心力作品,應當給予尊敬。
 
二、如您所說,一切法相學習確實都要歸就實修,之前設想以百門分別百法,也覺得特別應該直觀地表現出煩惱、善法之間的關系,如俱起、斷伏階位,這樣很能輔助修行。而且這個系統不應該只是平面二維的顯示,應該是立體多維的。
答:此點我們似乎疫情爆發之前已經談過。其實也可應用剪紙藝術去製造出來立體書籍之形式,中國剪紙藝術曾經在一些古文化城市見到,但無人重視,大多數中國人只重視現代化而未重視過往之學,其實若是在台灣、日本,會受到十分的尊敬。
 
日本稱為:「切り絵」。
 
三、大乘行者應該也要有能力觀察到極微之細,否則談空就不是智慧的觀想,而是空想的想像了。不過色法的本有體性問題,經過俱舍實有說的熏陶,在XX確實有些根深蒂固了。“五外二所識”,意識和五識都可以同時緣五境,它們緣的五外色境,是完全相同的一個體,還是同一個本體分出的兩個東西?如果意識本身都可以直接緣到五外境的話,那還需要五識做什麼?又如夢中見到的色,應是法處所攝色,但是這個“色”會讓人覺得是色聲香味觸都俱全的,不僅是色處而已。
答:此等就應該隨時練習止觀,除靜坐中修之外,於日常生活之中更應當如是觀察何謂自身所執取之法?如此能逐漸調伏自心。我們學佛不應該僅只依一宗一派,而應當全部於中修學,並於此多方揀擇,縱使如天主教神學,彼等亦是如此,故有多義而證彼說。
 
「五外二所識」,簡單的說,把眼睛閉起來,如何緣色境?龍樹菩薩云:「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又如植物人雖然辨別外五塵,然意識因根受損,故難以分別觀察而有言說,此等皆為日常生活之中觀察即能得知。有漏心獨生散意通三性心,故說為遍計所起色,又名為「影像色」。《義林》又言:「所變根塵無根等用,水月、鏡像此等非一,因計所變五根、五塵、定境色等無用影像,為此遍計所起色體。」夢中水月、鏡像等色為無用,故說遍計所起。
 
四、又如大論講到密護根門(根律儀),提到 色色 乃至 色法 的概念,分別是五後意識和獨頭意識的所對境,應該都是法處所攝色。但是 倫記 的解釋很蹊蹺:前言色色者。五識緣色體。意識緣色法。謂緣彼色上生住異滅。是色家假四相法。名為色法。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尋求決定分別意識。令生染淨位淨識。不生煩惱。——這裡怎麼只說意識緣四相法呢?意識不但可以緣 生住異滅 這些不相應行,還有法處所攝色,以及其他心心所法啊。而且緣四相法,和防護根門流漏起煩惱有何關系?似乎離大論此段意趣較遠。
答:地前一定依意識修行,而非七、八、五識。故後說「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尋求、決定分別意識,令生染淨位淨識,不生煩惱。」此即於此修觀漸伏。所以言:「念增上力」若無日常訓練念增上力,則無可能有一定之止觀。所以後說防護等意而生染淨位等,即此義。大論言:「云何名為念防護意?謂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意、法為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名為念防護意。」此句通阿含。讀《倫記》最好要對讀大論上下文義。
 
譬如說俗人緣鑽石義即知,若未修證止觀者,則於此鑽石多生可愛不可愛等色染著等心所,於此生染著等心所,故說「念防護意」。
 
若要理解獨頭意識,還是基師《述記》等疏所言最深細,大論此中僅只是簡說。
 
五、日本大藏經 的內容非常豐富,對我們漢語佛子的參考價值應該是最大的,光是唯識論的註疏,就非常可觀了,不知何時才能為漢地學人完全所知。真希望能有人把 日本大藏經.解題 日語翻譯成中文,讓人至少瞭解其中有哪些有價值的寶貝,特別是其中的法相宗等共同宗派的師承,與漢地宗派的相互影響關系,再撰寫有關於日本佛教宗派的導讀文章,這將大大有助於兩地的溝通。另外 大日本佛教全書、國文東方佛教叢書 相對來說,就是日本自己本土的內容比較多了,對中國讀者可能有些距離。其中有 大乘法相宗名目,內容頗為詳盡。有機會應該把 佛教叢書七種總索引 製作成經錄電子數據庫,方便後人檢索。
答:也無需解題翻譯成為中文。其實若意欲深入者,則當會深入。漢語中觀吉藏師一系最後也是傳入日本,不僅只有唯識學等。就連天台宗復興也與日本有關。除善珠等外,藏俊、貞慶、安澄、基辨等論疏亦可深入。 
 
台灣早期留學日本之僧俗應當都知道此等藏經。
 
六、關於 五蘊論,日本大藏經 中只有一部圖表豐富的 大乘廣五蘊論纂釋 ,作者 本空了道法師,卻是一位西山派淨土宗的法師。藏中還有之前查找的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 的註解,只可惜也沒有科判。凝然法師的大作 梵網戒本疏日珠鈔 也是沒有科判。而其中 藥師經 的三家日本註疏,其實可以提取蒐集起來,出版一般類似於 藥師法門匯編 這樣的書籍,希望這些日本法師的成果能為更多學人所知。
答:日本在當時並無嚴格之宗派見解,而是學一宗再成就某學派,如華嚴宗法相學、法相宗天台學等皆是如此。所以能見到學唐密者,亦深入法相唯識、中觀三論等宗,並無真正宗門或者說宗派的對立。針對學派法義彼此爭議性大者,就屬天台最澄與法相德一菩薩,最後因天台最澄師往生而無後辨。另外像是源信一乘說,雖引用龍樹菩薩《資糧論》以證一乘者,然該論卻是說三乘。
 
其實這些彙編整理工作應當出家僧人進行會更好,畢竟能專注於此,而且也能避嫌。
 
七、另外還發現一個問題,您整理的 辨中邊論述記 有一處斷句:論曰。六受持。述曰。彼論當第七。彼第六是諷誦。彼解受持名為溫習。解雲。既諷誦已為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由諷誦為先。故有此說。此論者不能行行。若能行行時所持教名受持。故第六。彼論唯約依行行已受持。故第七說。以在諷誦後故自為勸他。並此相似故。
中邊分別論:大乘法修行有十。一書寫。二供養。三施與他四若他讀誦一心聽聞。五自讀。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七如道理及名句味顯說。八正心聞誦。九空處如理思量。十已入意為不退失故修習。
“行行”很是費解,大論提到 行行 住行,但是似乎與此無關。卍續藏 的標點作:此論者不能行。行若能行。行時所持教名受持。…… 似乎更易理解?
答:一、先前整理兩論對讀以作《辯中邊論對讀》會本內容:
**論曰:六、受持;**
 
《中邊分別論》:六、自如理取名、句、味及義;
 
述曰:彼論當第七,彼第六是諷誦。
 
彼解受持,名為溫習。
 
解云:既諷誦已,為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
 
由諷誦為先,故有此說。
 
此論者不能行行,若能行行時所持教,名受持,故第六。
 
彼論唯約依行行已受持,故第七說,以在諷誦後故。
 
自為勸他,並此相似故。
 
二、卍續藏以「ー」作為斷行,而非以「レ」作為斷行,若如是,則第八諷誦後釋文:「從即受已勸他諷誦法行勸「レ」他諷誦亦此相似法行。」即有問題,勸「レ」他諷誦,應當為勸他諷誦。此應當為日本の漢字の音読み(漢字讀法),以呉音・漢音・唐音(宋音・唐宋音)・慣用音讀音不同。
 
三、此斷落應當對讀 無著菩薩《顯揚》: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若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重,以微妙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為欲修習法隨法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既諷誦已,為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八、悲愍他故,傳授與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鉢舍那,為欲趣入,乃至為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行行者,諸行者,謂十種法行,行(實踐)十種法行,故稱「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