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

傍晚隨寫幾點提示,夜晚添補一點補充。

若極微、細意識說、業力能自生義等同常者,此等不亦勝義諦乎?

另外,隨舉《心類學》內文一、二:「唯識派與瑜伽行自續派中,『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即現前的性相。彼又如《定量論》說:『此復習氣堅固故,隨行乃至輪迴『盡』, 此乃於名言中觀待不欺誑故,此是量也。」

 

然唯識中並無『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此義,不知此中所言出自何處?此即前後往往於唯識上所解錯文之緣由。

又清辯菩薩《般若燈論釋》談習氣處僅有三處,如說
一、「有自性者不然,而汝為彼煩惱習氣自在力故,作此分別。」

二、「汝以種種分別習氣熏習智慧故,執說如來,是皆不然。」

三、「如是等見,云何起邪?由有虛妄分別習氣過故。

然此分別無有自體已令開解。

以是故,如論偈說:

諸體悉皆空,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非邊非無邊?

何有此彼物?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釋曰:

如是等分別所依止境界無體,彼依止無體故,分別心亦無體。」全然未見彼說:「『離分別且由堅固習氣生起的了知』」等義。

其實現今藏語翻譯為漢語之水平甚差,其翻譯成為漢語之後,不如往昔法尊法師等翻譯論書,此即對於漢語傳承產生斷層所導致,對於唯識等說又不加以詳細閱讀,導致誤解甚多。只能說不論是台灣還是中國之翻譯水平,都有待加強。若是翻譯成為白話文則應當另外加上名稱以示說明,若未加上說明,則顯示翻譯水平之漢語能力真的不行。

觀乎古德不論中亞佛教如羅什三藏、至唐 玄奘三藏翻譯梵文、吐火羅文等漢語水平之高,每每能反覆咀嚼法義而深思,如今之翻譯,如同白開水一般,實在無味可言,又加諸現代西洋名相於內,等於另外再自創其說,既然如斯,何必與論疏原文題名相同?真是奇怪乎。

一些佛教或者哲學之學者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看似很繁雜到讓人看不懂其語言、文句,就好像是高手了,實際上不然。

如同唯識學講三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有些學者寫了一堆,還是沒有結論。然後變成圓成實性能生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能生遍計所執,全然錯誤。

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依他起性即世俗緣起法,不論有漏、無漏之情況皆然。

又或者講中觀,中觀與唯識談緣生義即是在談世俗諦,只有世俗才能有緣起法,勝義絕言,又如何能有生法?生生之生亦是生、滅滅之滅亦是有法,有滅法故。這是很容易理解觀察的。

世俗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將看似複雜、欠缺邏輯的內容整理成為簡單、容易讓人理解的大綱、關鍵字內容,那才是真的懂了這個原理或者經驗,因為不懂,才搞得很複雜給人看,怕人家看出馬腳。

所以你可以閱讀到佛教論疏往往言簡意賅的說明法、法性之相,也唯有相才能有詮釋,無相又如何能詮釋?說為無相之相亦是相故,有無相相故。

若需要深入契經,不若自身刻苦力行疏文、斷句,往昔藏經因節省成本刻經導致經論文句弄於一起,導致諸多人望文生義或者錯解,應當自行重新疏文斷句而不求快,表解等方法僅只為圖個方便爾,諸多人表解還加入己文而未說明,初學佛時亦喜表解等,然如今觀之,倘若自身一句一句疏文、斷句,按照行號排列下來,自能會通文義。

世俗勝義法皆是相通的。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