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
XX法師:
一、並非為批評,而是問題,此等問題於二乘部派佛教業已成立已久,此等可能與佛法流布有關,藏語佛教約莫十、十一世紀盛行,然當時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區域已經成為以蘇丹為首之伊斯蘭教,可參酌其他撰寫印度歷史之學者書,最好以印度學者為主。
二、「真性有為空」頌文,基師等見解可能與清辯菩薩原意不同,清辯菩薩無體體義,此為整理菩薩著作深入思維而了知,而圓測師對於清辯菩薩之看法(《深密疏》),與清辯菩薩論文內容有些出入。另外,如菩薩破婆沙師義而說:「諸法無自體者,如幻燈滅,是亦不違世諦智境界故。無自體者,從無始因緣展轉而起,如幻如焰,諸行無起,即是涅槃。證得涅槃亦復如是,無有自體。我亦不立無體體故,非立義過。上引石女為喻者,於第一義中得成。汝執有自體義者,不可壞故,有所斷者不然。以是故,若不見真實理而說有自體者,得涅槃義不成,法自體壞故。」清辯菩薩於第一義中並不立有一自續體。
三、《成唯识论 所知障 烦恼障》一文有些圖表乃是參酌古德圖表而成,內文略為直譯《述記》亦可。文中所言「三品無間道」者,按《倫記》解,即:「其『加行究竟』,即是離欲後之三品無間道也。」故基師《述記》言:「此四道通三乘、二乘有學及無學,通有漏及無漏,遮加行智通無漏,不遮加行道,故菩薩金剛心亦有加行道任運加行,非加行智。佛唯有解脫道,是前勝進道,自望無勝進;勝進有者,佛應有勝劣。」
四、另外,《左翼佛教...》內文缺中文佛教圈最早期左翼運動之佛教僧人,台灣台南人 証峰法師 林秋梧(1903年8月15日-1934年10月10日),著實可惜,其《左翼佛教...》著力點又在陳述戰後逐漸轉為人間佛教,實際上,台灣台南人証峰法師 林秋梧即於日本時代著手開始全島演講而無所畏懼,《左翼佛教...》此點即僅吸收西洋哲學而未詳查東洋哲學之缺。林秋梧尚未出家之前即已逐漸推動,其師即是忽滑谷快天,林秋梧於台灣《南瀛佛教》〈第七卷第三號〉說唯識舊說:「『顯識論』在前是引本文、在後是加解釋。但文本與解釋的作者、都不知道是誰?或者本文的作者是世親、也說不一定的?這本書的大要、仍舊不外表白三界唯識的道理、把『識』分作「顯識」和「分別識」兩大部分。所謂顯識者、顯現種々主觀客觀的現象的本識。自本識所變的識有九種(身識、塵識、用識、世識、器識、數識、四種言說識、自他異識、善惡生死識、)。離此九識、主觀、客觀、六道、三世、無一可說的。於此顯識上分別著差別現象的、即為「分別識」、成為分別識的根本的、是「我」的思想、這叫做「有身識」。然而若要說「我」的思想自何而起的?就有三種「受者識」。受者識有細品意識的阿梨耶識(Alaya)中品意識的阿陀那識(Adānā)麤品意識(Manas)的前六識(意識與五識)的區別。陀那的七識誤認阿犁耶的八識為我體、因此造善惡業、流轉於生死。(陀那是阿陀那、譯作執持。)又薰習有執著分別的熏習和觀習真實性的熏習兩種。第一種的熏習、薰種子於阿梨耶識、又在未來生顯識、現差別的世界。這樣地顯識生分別識、分別識生熏習。熏習生顯識、如是輾轉、至於生死無窮。觀習真實性的熏習、就是觀察三種無性、消滅迷的根本──阿梨耶識、並顯識。若分流轉還滅的二門觀察牠、前面執著分別性的熏習、就是流轉門、這便是唯識的積極的說明。也可說是當於『十八空論』的所謂唯識方便觀。觀習真實性、是還滅門、當於龍樹的空無相說、也可說是所謂唯識正觀吧。
所謂三性三無性、在後世的法相宗、卻是一般所說。然若拿唯識來說、則為方便唯識之心得、而正觀唯識的三無性、便有幾分似乎不重要的樣子。但古代則不全然。三性和三無性為表裏的關係、而且唯識說的目的、全在這三無性。正觀唯識之名、便是十分表示其實的。三無性論是如牠的名稱、說三無性的道理、對於分別性、依他性、真實性的三性、明其「空」理、說相無性、生無性、實無性的三無性(對於遍計、依他、圓成的三性、說相、生、勝義的三無性、同於一般的所說)。
六、《唯識文獻全編》僅只是購買自行再透過中國官方關係拷貝日本等出版公司而出版,所以知道先前所言日本現今對於數位化進行並不熱衷之緣故吧?其實諸多日本佛教學界或者其他學界普遍都知道這樣的盜版行為,所以中國人為什麼在日本風評不好,此即原因之一。本人只是因法師提供目錄而隨性書寫其缺點。另外,《集成編》之問題,因本人使用軟體轉為繁體中文,而導致簡體中文轉換之間錯誤,此點,該目錄寫的是《集成編》是無誤的,不過其他問題要寫,可能要從頭寫到尾了。
七、前文撰寫過快,應當為《大智度論》缺,另藏語大論應當是〈聲聞地〉、〈菩薩地〉、調伏事〉頌文次第排列與漢語本不同。若按《丹噶目錄》614-620號,總共有41940頌文、130卷。然藏語大藏經所缺者如下:
藏文大藏經缺《四阿含》完整翻譯,奘師所翻《大般若經》為二十萬頌,藏文則為十六萬四千零五十頌,少奘師所翻三萬五千九百五十頌,何以得全?(備註:【箋證】蕃本偈頌數量甚細。)
藏文大藏經又缺二百卷《大毗婆沙論》,如何評破婆沙義?又六十、八十《華嚴經》乃從漢文翻藏,即知當時即有交流。《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二翻亦缺、《大眾部》、《四分律》、《五分律》、《善見律》根本未翻如何得知彼部律學?《四分》、《五分》、《摩訶》比丘、比丘尼戒本亦未翻。
而龍樹、提婆菩薩漢文論書亦多未翻,如《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十二門論》、《大丈夫論》。而無著菩薩《顯揚聖教論》、勝子《瑜伽師地論釋》、天親《佛性論》未翻、護法《寶生論》、奘師揉《成唯識論》亦未翻,焉能知唯識正義?清辨《掌珍論》亦未翻,如何知空有諍義?《順正理論》、《顯宗論》未翻,如何知有部破俱舍義?尊者法勝《阿毗曇心論》、法救《雜阿毗曇心論》未翻,如何知阿毗曇義?其他諸如《舍利弗》、《五事》、《解脫道論》未翻,焉能知聲聞義?而僧伽羅剎《修行道地》 等亦未翻,如何知《發智論》弟子譬喻師義?
所謂先學顯教後學密教多為無義,上列諸經論皆為重要卻未翻,如何先學? 猶若空花雪月隔空築樓。學人應當秉持謙遜,而非隨恣意語攻訐,有愛見故。
八、修正念要修止觀,要隨時淨念相繼不斷。不思善不思惡那是無記的境界。正念者,除修止觀所生之淨念不斷與思維佛法義之外,其他思維世俗善法皆為貪愛想念,此等則非為正念。
以上略說。